DSE16狀元六成擬留港讀醫

中國婦女會誕「終極」 女拔「超狀」傳承十優父親
2025年中學文憑試(DSE)昨日放榜,今屆共誕生16名於所有主修科及3個或以上選修科考取最高等級的「狀元」,人數創歷史新高,分別來自14間中學,當中10人計劃留港選讀醫科,高達六成,1人有意留港修讀獸醫學,另有4人傾向赴海外升學,尚有一位仍思考留港讀醫或到牛津攻讀數學。其中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王海博3歲從內地來港,榮膺歷屆DSE以來第二名「終極狀元」;而拔萃女書院黃穎妍獲「超級狀元」成績,原來其父親亦是30多年前香港會考十優狀元。
王海博於中英數3個核心科,物理、化學、生物及經濟,以及數學延伸單元均獲5**,加上公民科達標成為DSE的「終極狀元」。昨日他在學校領取成績單後指出,計劃留港攻讀醫科,志願是成為醫生,「香港醫療人手短缺,希望以此回饋社會」,但亦同時希望保持多元發展,所以特別在正常學校課堂外自修經濟。他的讀書心得是堅持多做真題、整理錯題並鞏固知識,累時以聽歌放鬆。
除醫學外,王海博對兼職導遊亦有興趣,源於以前參與過倫敦交流團啟發,他提到喜愛《春江花月夜》及張愛玲等文學作品,認為其中語句文筆優美細膩,深受打動。他談及疫情網課對學習的衝擊,認為該學習模式雖能節省通勤時間,便於自主學習,但也削弱校園社交體驗,「中一至中三缺乏實體互動,難與同學建立深厚連結」。
至於女拔黃穎妍則獲6科5**及數學延伸5**,是今屆DSE「超級狀元」之一。昨日她回校領取成績單時其父黃偉強也成為焦點,因他為1992年香港中五會考的十優狀元,現從事互聯網行業工作。黃穎妍笑言,小一至中六未曾考過全級第一,對於成為「超級狀元」十分驚訝。黃偉強則稱讚女兒從小十分獨立,不需要父母擔心。在備試期間,穎妍特別注重減壓,「我會煲劇、聽歌、打遊戲,還有找朋友聊聊天。」又稱遇到問題會使用人工智能尋求答案。
跨境狀元指車程如運動
王苑廷是上水鄧顯中學相隔10年再次出現的DSE女狀元,她是在港出生的「雙非」,現居於深圳羅湖,因父母信任香港教育制度自幼稚園起,每天穿梭兩地上課,每程花40多分鐘交通時間,但她認為不太影響學習,期間會多看新聞報道,「跨境上下課變相是一種運動,可以紓壓。」有意入讀中大醫學院的她表示,希望將來成為醫生在港執業幫助香港市民,「生命的意義在於影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