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公仔機的「投機」「取巧」
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
街上和商場的店舖,從昔日的零售店,搖身一變成為了放置夾公仔機的另類遊樂場。現時,這類設有夾公仔機的場地,未受《公眾娛樂場所條例》規管,但如果遊戲性質具投機成分,則玩家因《賭博條例》有機會被定義為參與賭博,因而要負上相關法律責任和承擔風險。曾參與這類遊戲的消費者或許有印象,先是投幣或兌換代幣,再透過控制桿去操控金屬或塑膠臂箝,如果玩家運氣十分好的話,或真的可以夾到禮物、印花或換物券,但很多時候,換領的禮物已早早換罄,或換領禮物需要更多的換物券,變相贏得的換物券得物無所用。有些夾公仔機更離譜,洞口尺寸較禮物還小,即使僥倖夾中禮物,禮物也通不過洞口。
日前,筆者更在尖沙咀見識到,連夾公仔機都可以恍似購物般「買二送一」,但指明名額須由同一名玩家於同日使用。坊間傳說,夾公仔機成功率,除了視乎玩家技巧、公仔的重量和角度外,更重要的是夾子的鬆緊和負重能力,原來是可以任由店方自行調校難度的,包括夾子的鬆緊度、速度。個別夾公仔機的機關被改為用作「猜枚」和轉輪盤,疑有博彩元素,除了讓人沉迷,更會墮進參與非法聚賭的法律陷阱。
其實,夾公仔機原本只是一種消遣娛樂,理應是一種等值交換的商業交易,消費者購買服務和喜悅,如果技勝一籌則贏得獎品,錦上添花。在公平的遊戲規則下,即使技不如人,未能贏獎,也是你情我願的交易。可是,如果店方定下苛刻的規矩,輸打贏要,甚至乎在夾公仔機出術,那麼這就是一場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