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護培訓無門 復活文物缺人



國家「十四五」規劃下,香港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未來將新增4所公營博物館,加上坊間古董店、畫廊、拍賣行等機構如雨後春筍湧現,單是康文署文物修復辦已有140萬件文物需要維護,文物修復及保護的人才渴市,但全港修復師不足百人,亦未有大學開辦相關學位課程,「掹車邊」是化學系畢業生能轉型作修復師,有志入行人士也得赴笈內地及海外修讀相關課程,業界期望本地大學長遠能開設文物修復相關專業課程,提供系統性的培訓。
文:本報專題組
文物修護是一門集結科學、歷史、藝術、考古學等專業領域、跨度極大的學問,每一名修復師未必是畫功出眾的畫家,但必然需要有藝術、歷史等底蘊,利用3D掃描儀器、X光機等科技,參透文物的前世今生,但文物修復最難之處是既還原文物基本原貌,又不能磨滅其歲月及歷史痕跡,堪稱是「文物醫生」。
香港在過去多年一直缺乏相關的專科培訓,康文署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文物修復)謝建輝坦言,專業人才培養存在樽頸,「我及同期入行的從業員都需要到海外受訓。」時至今天,除了極少數同事在入職前已先行自費到海外修讀並取得文物修復專業資格外,康文署大致上是透過「先招入再培養」的方式吸納新血,「我們的入職條件是,最好擁有文物修復相關學科背景,但由於香港沒有這些課程,所以我們將入職資格定為修讀化學、應用化學、材料科學或者材料工程學的學位。」
康文署文物修復辦事處二級助理館長(公共藝術)陳永泉是典型的入行例子,他大學時期修讀化學系,但自小對歷史文化有濃厚興趣,透過康文署博物館見習員的培訓計劃,進入了藝術館工作。入行11年來,陳永泉從古籍文獻修復到學習數碼化保存服務,現在負責公共藝術品的管理和修復,期間曾獲部門資助前往英國接受文憑培訓,在倫敦泰德美術館(Tate Modern)進行23周實習工作,「希望通過這些海外培訓和實習的經驗,把學到的知識帶回本地的博物館,並傳遞給館內同事和其他香港的同行。」
同時,香港文物修復辦事處也會派員到內地及海外進行短期培訓,例如到北京故宮參加培訓計劃,學習金屬文物的修復技術。中短期培訓則主要學習特別物料或藏品的修復技術,可能為期一到三個月。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品修復主任梁嘉放則通過另一種渠道入行, 她早在中學時已確立從事文物修復的志向,當時她在電視新聞影片見到出土的兵馬俑經復修,被文物修復行業承載、保存歷史文化的能力所吸引,遂考入西安的西北大學,修讀中國高等院校中最早設立的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再負笈美國深造,在當地博物館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到西安,專攻器物修復,之後加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成為該館文物保護團隊元老級成員。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王伊悠表示,香港故宮文物修復團隊目前有6名在職人員,包括4名文物修復師和2名文物管理人員,並正招聘2名文物修復師。儘管香港故宮館藏數量無法與歷史悠久的博物館相提並論,但也積累超過1,600件文物。正因為標準、要求高,也造就文保人員的發展機遇。王伊悠表示,「香港故宮有機會從零開始,培養一批符合現代文物修復標準的人才,年輕修復師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