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西文化共融的萬聖節

  布恩

  萬聖節的起源說法不一,萬聖夜與諸聖節不同,10月31日的「Halloween」從「All Hallows Eve」演變而來,指的是「萬聖節前夕」。11月1日是基督教「諸聖節」,叫「萬聖節」。香港雖然沒有公眾假期,但市面節日氣氛相當濃厚,剛過去的周末周日,「嘩鬼們」急不及待換上特別服飾慶祝,香港旅遊發展局今年為節日進行大型推廣,有聲有色,超級市場也以萬聖節作噱頭,大搞節日優惠,可見香港愈來愈重視這個節日。

  西方有鬼節,中國也有鬼節「盂蘭節」。西方屬於狂歡派,扮鬼扮馬,百無禁忌;而中國則是嚴肅派代表,需遵守各種禁忌,如不可去夜街,從節日的表達形式上能發現文化迥然不同。

  作為西方文化象徵的萬聖節,在香港落地生根,體現了這裏多元文化的社會特徵。這些特徵之形成,是香港社會一路走來的發展所帶來的現象。香港這麼細小的一個城市,卻是一個國際化的社會,匯聚了不同國籍和文化背景的人,他們帶來的外來文化,在香港可以得到尊重和接納,甚至與本土文化共融,令到香港成為一個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社會,原本對神怪之事甚為避諱的中國人,也玩起扮鬼扮馬扮殭屍來,創造更多樣化及豐富的本土文化。

  香港獨有的特色活動及文化節慶,是其他地方不能複製的,現時的旅遊潮流是深度遊,沉浸當地文化中,所以香港應該繼續多辦國際盛事活動,讓國內外遊客深入了解香港節日中西共融獨特文化,綻放國際都會魅力,聯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