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黐脷筋 疑問全解答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小兒外科顧問醫生  廖思維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小兒外科顧問醫生 廖思維

■剛出世不久的BB如果食人奶食得唔好,有機會患黐脷筋。
■剛出世不久的BB如果食人奶食得唔好,有機會患黐脷筋。


  與「講嘢唔正」不一定畫上等號

  小寶寶有個心形嘴仔的確非常可愛,但如果伸出來的舌頭也呈心形,卻是「黐脷筋」最明顯的表徵之一,必須及早求醫,皆因除影響日後說話發音,更可引發進食困難及口腔衞生等問題。就着家長對兒童黐脷筋的常見疑問,香港港安醫院─荃灣小兒外科顧問醫生廖思維在此解答。

  「黐脷筋」的正式醫學名稱是「舌繫帶縮短症」,顧明思義是舌繫帶出現異常而致。由於屬先天性發育異常疾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因此父母有,孩子也較大機率有。臨床上,男孩患者較多,而面部天生有點不正常,或口腔有異常問題例如兔唇等的小朋友,亦較大機率兼有「黐脷筋」。廖思維解釋:「每個胎兒都有舌繫帶這軟組識,將舌底及口腔底部連接起來。正常情況下,當媽媽臨盆前夕,胎兒的舌繫帶就會自行分離,於是一出世,舌頭跟口腔底部已完全分開,可以自由活動。然而,當舌繫帶長得過於短厚、繃緊,或是過前,就會在出世後仍黐着舌底,妨礙舌部活動,造成黐脷筋。」

  患黐脷筋的兒童伸出舌頭時,舌尖會呈現W形或倒轉心形,這是由於舌部中間位置被舌繫帶牽扯着,以致不能跟兩邊如常伸出。他們也無法把舌頭伸出超過下門牙1至2毫米。此外,也可留意他們在張開口嘗試提起舌頭時,舌中央會凹下,看起來呈V形,這也是因為中間位置給舌繫帶牽扯着,不能跟兩邊如常抬起而致。他們的舌頭也不能向上升至上牙槽。

  負責檢查的家長,也會發現黐脷筋兒童患者的舌頭底部和下顎之間,連一隻手指也放不下。以上普遍症狀主要見於佔大多數的「前舌繫帶短縮」個案。提醒大家,如果小孩患的是較少有的「後舌繫帶短縮」,家長未必可自行檢查,必須醫生檢查時才能判斷。

  不過要留意一點,就是「講嘢唔正」跟「黐脷筋」不一定畫上等號。「講嘢唔正」而影響咬字、發音的清晰度,可以是由於口部肌肉活動、聲帶控制、聲帶共鳴,以及換氣出現問題而造成;兒童患黐脷筋,主要是一些S、T、D及Z的發音出現困難。建議先找語言治療師評估和矯正,如仍沒有改善,便要轉介小兒外科醫生。

  初生嬰兒如有黐脷筋,最大影響是削弱了吸啜母乳的能力。這是由於嬰兒在母乳餵哺和奶樽餵哺時,兩者的用力方法大有不同。用奶樽吃奶時,嬰兒嘴不用張得很大,舌頭也可以放在口腔內。相反,當要吃母乳時,嬰兒的嘴要張得很大,同時舌頭要伸出來托着乳暈底部才能吸啜到母乳。因此,一旦嬰兒有黐脷筋,就不能做好這組動作,並因舌頭無法包好媽媽的乳頭而邊吸啜邊「漏奶」,導致吃奶不足而比同齡嬰兒輕磅、瘦小,又或因此而咬損媽媽。當他們日漸長大,進食薯蓉、飯糰、紫菜等較黏附性的食物時,由於舌部不能靈活地協助吞嚥而比一般人容易鯁喉,簡單如舔雪糕也無法做到。

  其實舌頭的另一功能是清潔牙齒,患黐脷筋由於無法郁動舌頭來清潔牙齒上的食物殘渣,故此會影響口腔清潔,甚至比同齡小朋友容易患牙肉發炎或牙周炎。同樣,患黐脷筋的學童,也不能學好吹奏管樂。

  「剪脷筋」初生嬰也可做

  若真的患有「黐脷筋」,可以採用「剪脷筋」手術,正名是「舌繫帶鬆解術」。做手術與否主要看功能上的影響,包括進食困難、說話發音不正的嚴重程度。舌繫帶鬆解術是一項相對簡單的手術,過程中只需托起舌頭,在貼近舌頭底部的位置,使用激光或電刀迅速剪掉舌繫帶。兒童患者須在手術室配合麻醉科醫生的監察麻醉方式下,接受該手術。當麻醉藥過後清醒時,就可馬上進食。緊記術後24至48小時內避免熱食,建議可吃雪糕或其他室溫的食物。大部分人術後可即時將舌頭伸出,惟緊記必須按指示完成整個術後的言語治療訓練,以糾正發音問題,才可完全康復。至於初生嬰兒患者,當發現餵母乳出現嚴重障礙,也可在出世後頭幾日,在醫院病房的治療室內接受手術。過程中會餵食高濃度糖水代替麻醉劑,以作止痛效用,術後媽媽可即時為其授乳,因為讓嬰兒的舌頭貼近乳房,就是最有效的止痛和止血方法。

  舌繫帶經手術剪掉後,不會再生。但如果孩子傷口較闊較厚,家長或家中照顧者就需要按醫生指示,替他們做按壓傷口及舌頭運動,以防止手術位置有可能再黏在一起。術後傷口會呈灰白,有點像「痱滋」,孩子每餐後要用清水漱口來清潔口腔,保持傷口清潔,而嬰兒則每餐餵奶後,家長或照顧者需要替其清潔口腔。傷口-般可在大約1星期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