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的問題

  徐區懿華 Eva校長、講師、電台主持

  上星期舊同事邀請我任電台節目嘉賓,談及少子化的話題。我們探討了少子化的不同面向,包括年輕人為何不願有下一代、學校學生不足、部分人選擇移居海外才生育等問題。節目中,我分享了個人的看法,主要是適齡生育人口對社會甚至對世界太悲觀。世界其實自有人類開始便沒有容易過,古代要與猛獸及大自然搏鬥,後來又有資源爭奪、政治及戰爭等問題。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故我認為我們所處的世界並沒有差到不能養育下一代,反而「生養眾多」才有機會出現能解決當代所面對難題的人,每個孩子都是人類未來的希望。

  我們也探討了少子化令學生人數不足的問題,首當其衝的是弱勢學校。主持人問:弱勢學校是否應當保護和得以保留?這個答案是絕對的,弱勢學校沉澱了多年照顧弱勢社群的智慧,這些學校一旦消失了,只會令有需要的學生得不到合適照顧的情況更嚴重。要保留這些學校的方法有很多,做不做,做幾多,事在人為。但我們也須審視客觀現實,在適齡入學人口急劇下降的今天,無論怎樣大灑資源,小班小班再小班,學額及學校數量,也還是會明顯供過於求。

  這幾天,校長間多了很多相關的討論。面對少子化問題,如果政府只任由巿場決定學校存亡,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就是有較大個別學習需要或其他不同種類的弱勢學生。有資深教育界人士指出,某些學校為求自保,可能會盡早清除能力或行為有問題的學生。同時,亦可能為了不得失家長,盲目順應家長有違教育原則的無理要求。惡性競爭同時造成老師不務正業,忙於為學校招生各出奇謀。

  人口下降,本來正是提升人們生活質素及優化教育質素的契機。香港是否能夠有具前瞻性的發展,還待相關官員急市民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