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世界蜜蜂日 解「蜜」野蜂趨吉避「兇」


  近日有64歲漁護署員工與同事在南大嶼郊野公園芝麻灣半島進行植樹工作,期間被野蜂螫傷,送院後證實不治。蜜蜂在大自然擔當着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為人類亦應充分了解牠們,與牠們互相尊重,保護生態環境,為生物多樣性作出貢獻,明天為「世界蜜蜂日」,讓我們了解一下部分在香港出現的蜜蜂,既可趨吉避「兇」,又可以讓大家增長對這種自然界小昆蟲的知識。

  黑胸胡蜂 又名墨胸胡蜂,為胡蜂科胡蜂屬節肢動物。因跗節明顯的淺黃色,有黃腳虎頭蜂及赤尾虎頭蜂的別名。黑胸胡蜂毒素成分複雜、含量甚微,但毒性很強。體長約20mm,體披棕色毛。頭胸黑色,披黑色毛。前胸背板前緣中央向前隆起,前足脛節前緣內側、跗節黃色,餘呈黑色,中、後足脛節、跗節黃色,餘呈黑色。雄蜂腹部七節。黑胸胡蜂的捕食範圍非常廣泛,屬雜食性昆蟲。黑胸胡蜂攻擊性強,是襲人胡蜂的最常見危險及兇猛種類之一。

  大黃蜂 屬胡蜂科,又稱為胡蜂、馬蜂和虎頭蜂,具攻擊性和危險性的昆蟲。身體黃黑相間體色鮮明,毒針與蜜蜂不同,可多次使用毒針螫人。所有胡蜂都是捕獵高手,擅長捕捉其他昆蟲,偶然也會轉轉口味,改食熟透了的果實。捕捉回來的食物很多時也是為餵飼下一代,大部分胡蜂都是社會性昆蟲。體形較大,體色多為黃黑相間,或棕褐色,很容易辨認出來。腹尾長有螯剌,以作防禦之用。胡蜂形態體黃色,腹部第一節會突然縮小,好像長有長長的腰一般。前腹呈紅色。牠們習性為獨棲性,以泥土建造壺狀的巢。以昆蟲為食,多捕捉毛蟲至巢中予巢中的卵作食糧,直到進入蛹期為止。胡蜂一年會造出一個巢以育養下一代;牠們的巢有時候用木屑及一些泥土作材料,形狀十分美麗,如藝術品。而這種壺巢胡蜂是香港最常見的種類之一,巢築於地上和一些堅固的樹枝間。

  蜜蜂 屬蜜蜂總科,當中工蜂負責採集花蜜、分泌蜂蠟築巢、餵養幼蟲和保護蜂巢,由於工蜂用尾刺攻擊敵人後,因螫針與大、小毒腺和內臟器官相連,因此尾刺脫落會隨即死亡;而雄性蜜蜂主要功能是為了與蜂后交配,交配後會隨即死亡 。蜜蜂形態體黃色,胸部披滿細絨毛,腹部具黑色環紋。牠們的習性為差不多有花的地方便會見到蜜蜂的蹤影。牠們天生擁有尋找蜜源的能力,只要天氣不壞(蜜蜂很怕雨,故見到蜜蜂便可預知天氣),蜜蜂也會按時候出來採蜜。蜜蜂在採蜜的同時,也是為各種花卉作媒,好讓花卉開枝散葉──牠們身上會沾許多花粉,把花粉散播出去。蜜蜂也會螫人,也許要小心一點;蜜蜂螫人後,會把尾針留下接着便會死去,很可憐。

  泥蜂 屬於「泥蜂科」,在香港又叫「沙泥蜂」。體形細長,全身黑褐色,有紅色的斑紋,頭大,觸角呈絲狀,前胸背板呈三角形,中間有一幼小細長的「蜂腰」。近年在大埔滘自然保護區內經常見到。成蟲的泥蜂以泥土、沙粒在牆角、屋檐、岩石、土壁、或在老舊的樑柱上築巢,稱為土室,也有稱為「泥蜂殼」。泥蜂殼是泥蜂的育嬰室,當泥蜂產卵時,會先利用泥及唾液築建巢室,然後捕捉獵物,當捕捉獵物後會注入毒液,令其假死,再把獵物帶到巢室內,並產下卵子。當卵子孵化後,會利用獵物作食,然後破殼而出。

  熊蜂 是蜜蜂科熊蜂屬的通稱,約有260種。多築巢於枯木至建築物內。以花粉和花蜜為食。 熊蜂與蜜蜂有很多不同處,像後腳具有脛距,而蜜蜂則無;熊蜂和蜜蜂一樣是社會性昆蟲,但不如蜜蜂緊密;一到秋末或冬初,群中個體除了交尾的女王蜂能度冬外,其餘皆死亡。 熊蜂體形碩大,在所有蜂類中屬重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