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多因 補腎扶脾關鍵


  自2019年12月第一波疫情爆發,轉眼間時間已過去3年多。踏入2023年,隨着防疫政策的鬆綁,市民生活逐漸復常,但願新冠疫情得以終止。在這3年多的時間裏,醫學界的關注點不斷變化,從起始集中尋找病源、研發疫苗、制定治療方法;到現在疫情退卻,集中處理新冠相關的各種後遺症。最近,筆者更遇到特別多新冠相關的月經不調患者,加上婦女節剛剛過去,特別在此文集中探討相關的醫學新知,以及中醫的看法。

  文︰香港中醫學會萬帥章註冊中醫 資料圖片

  女性隨着年齡增長,腎氣不斷充盈,達到天癸至的時刻,月經初潮到臨。此後,沖脈及任脈在督脈及帶脈的調整和約束下,連同臟腑氣血的供給,血海按時(每月)充盈、滿溢於胞宮,化為經血,按期來潮,這就是中醫對月經的理論闡述。

  疫情對月經影響大

  影響經期的因素有很多,涵蓋內分泌、婦科問題、自身免疫、營養、基因、感染史等各方面。新冠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例如社交受限、興趣活動停止、在家工作同時需要照顧子女、工作機會減少、失業、至親感染後過身等,這些都會造成心理壓力。調查發現,感染新冠的受訪患者中,66.4%表示心理壓力沉重。一個跨國團隊自疫情開始以來,分析了來自15個國家育齡期婦女的月經周期,發覺她們的月經無論是周期(2019年的平均29.2天,到2020年的平均30.0天)或經行天數都延長了(2019年的3.87天,增加到2020年的4天),其中以2020年首6個月的變化最為明顯。

  心理壓力的產生,會影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神經內分泌調節,增加醣類皮質激素的分泌、減少了促性腺素釋素的分泌,從而干擾月經。一個在美國進行的研究發現,壓力指數PSS超標的女性,她們的月經顯著延長,經量明顯增加。一般來說,在引起壓力的因素消失以後,經期應該會在短時間內恢復。

  七情過極引致不調

  巨大壓力下引起的月經不調,在中醫臨床上往往是七情過極的結果,其中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的影響最為明顯。因此,感染新冠後,月經亦特別容易受到影響。據研究指出,35.7%受感染女患者的月經出現異常,這是由於新冠病毒多由ACE2受體進入細胞,而ACE2受體尤其豐富的卵巢因此特別易受攻擊。月經的失調往往持續3個周期,主要症狀包括月經先後不定期、經期出血、經量增加。

  部分病情較重的新冠患者,需要住院治療。除了住院壓力可能影響月經;在治療重症的過程中,使用地塞米松等類固醇藥物,一方面有助消除炎症,減低死亡風險,但另一方面或影響子宮內壁的血管生長,導致月經周期延長(一般多於37天)、經量減少、經痛。

  與接種疫苗有關係

  除了壓力、新冠感染史以外,接種疫苗亦有關係。據美國疫苗不良反應報告系統(VAERS)的數據,2022年4月有超過11,000名的患者在接受新冠疫苗後出現月經異常及非預期的陰道出血;2022年2月英國的黃卡系統也錄得接近50,000宗懷疑由疫苗引起的月經失調。挪威公共衞生學院進行一項研究,招募了5,688名18到30歲的患者,分析她們打疫苗後的情況,發現經量增多是最常見的短暫副作用。

  一個西班牙的研究指出,產育年齡的婦女在接種後,下次月經平均延後2.3天,並且更易出現經前的情緒波動、小腹脹滿、倦怠、經痛、及經量增加。另一個在巴基斯坦進行的研究比較了接種新冠疫苗後對月經的影響,其中15.1%患者表示月經出現了變化,以月經後期、經量增加為最主要的改變。

  對此,醫學界一般有兩個假設。第一個是接種疫苗後誘發的免疫反應會短暫地干擾與月經相關的荷爾蒙活動;第二個假設,是疫苗能影響負責調節子宮壁周期性剝落的巨噬細胞及NK細胞的正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