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金拍大片 邵氏影城掌舵人獻策

  盼把握復甦契機 冀政府增融資渠道

  香港電影業過去3年隨戲院因政府防疫要求多次停業陷入危機,幸好本港去年逐步復常,不少本地製作的電影更叫好叫座,出現復甦勢頭。邵氏影城掌舵人陳偉文相信復常後會有更多觀眾重返戲院,期望業界能緊抓契機。惟目前行內面對資金不足問題,他建議政府可參考英美電影融資計劃,不是逐部計,而是一次融資十至二十部,並鼓勵海外製作公司與本地團隊合拍高預算電影,提升業界水平和增加工作機會,製造讓國際影迷「打卡」的旅遊景點。

  記者 曾業俊

  香港戲院在過去3年不時因防疫要求而被勒令停業,邵氏基金會主席及邵氏影城董事總經理陳偉文接受本報專訪時指,疫情對香港電影業最明顯的打擊,是大部分人已習慣在家觀看影片,以致串流平台於近幾年非常受歡迎;同時投資者相當小心,因電影隨時無法在戲院上映,投資風險大增,投放資金亦相應大減。不過,隨政府調整防疫措施,本港逐步復常,「入戲院睇戲」作為社交活動仍然相當受歡迎。

  戲院現場感難取代

  陳偉文直言,戲院的大銀幕視覺效果、專業音響裝置,以及氣氛、燈光環境等,都是串流平台、手機、電腦或電視機無法輕易取代的觀賞體驗,「疫情下大家無得揀,串流平台是方便之選,一旦疫情過去,相信會有更多人入戲院,因觀賞感受完全無得比!」加上有些導演認為能夠登上「大銀幕」的製作才算殿堂級作品,他相信電影製作在未來仍會繼續。

  當然,為適應串流平台的播放,他預料未來的內容製作會趨向更多短片,電影可能會出現多個版本,如長篇故事片會分為多個短篇故事。

  談及香港電影業目前的發展問題,陳偉文指融資困難是行內一大問題,他身邊有好多行家表示,雖部分低成本製作可依賴政府資助,但現時想物色投資者參與高預算的電影製作則相當不容易。他建議,政府可優化本地製作的融資政策,如仿效英美地區流行的電影融資,不是逐部電影計算,而是簽訂製作合約,一次過融資十至二十部電影。

  事實上,香港電影業的投資以個人投資者或個別具規模的公司為主,機構投資者如銀行、風險基金等並不活躍。電影業是講求資金投入的工業,惟資金回籠主要靠票房、影碟、版權、海外發行版權或售予電視台的播映權等方式,資金回收期較長。因此若投資者或製作人與發行和放映機構簽訂製作合約,在一定期限內向有關機構提供電影產品,更能按期預先收回部分資金支付製作費用。

  激勵外來團隊來港

  香港一向是中西文化交流平台,陳偉文認為本港電影業除向內地發展,也應積極與外國電影製作公司合作,軟文化輸出是「說好香港故事的最佳方法」,惟本港目前仍未有相關激勵措施,政府可支援外地電影來港拍攝及製作,尤其是高預算的大製作。

  「很多國家如澳洲、泰國、新加坡等地,都有激勵措施給外來製作,通常以費用回贈形式鼓勵外來團隊,部分地方的回贈高達30%至40%。以澳洲為例,澳洲政府每年撥款十幾億澳元支持電影製作行業,每年產生4萬個職位,不單電影製作受惠,零售、旅遊方面都得益。」陳偉文希望香港也可考慮為業界提供類似政策支援。

  對於本港電影未來的市場定位,陳偉文直言,「香港應拍有自己特色的本地電影製作,最近都有成功的低成本製作於戲院大賣,所以我們仍有空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