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簡約公屋紓民困 控制成本增效益


  政府致力解決基層市民的住屋難,未來五年將興建3萬伙簡約公屋解決短期需要,幫助長期被迫居住於環境惡劣並捱貴租的市民盡快擺脫困境。當局近日公布首批項目細節,總造價逾267億元,粗略估算單位建築成本價遠高於正規公屋和居屋的造價,因而引發議論。公眾擔心公共資源被浪費情有可原,期望官員能以民為本,多做溝通解說,務必做好成本控制,以最大程度發揮公帑的使用效益。

  目前坊間關注焦點集中在逾267億元建3萬個簡約公屋,平均每個單位89.3萬元,這價格還不包括6億元的額外基建和44億元的額外人手開支。相比之下,房委會財務小組委員會今年初審議本年度和未來4年財政情況時指出,目前每個公屋單位的建築成本約為65萬元,居屋建築成本則為76萬元。

  不過,考慮到簡約公屋的性質和需要加快推出等因素,將其直接與公屋或居屋簡單比較恐怕並不恰當。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相關成本並非經過簡單計算就可得出,簡約公屋與過渡性房屋的價格相若,建造方法亦相似。部分簡約公屋將興建約16至18層、需要配備升降機及加固樓宇結構等,成本因而會受影響。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向本報表示,之前社協運營的過渡性房屋每平方米建築成本約3.9萬元,高於政府估算簡約公屋每平方米2.1萬元。

  平情而論,審計報告最近批評公共資源經常被浪費,包括土木工程拓展署在觀塘安達臣道發展項目規劃混亂,超支近10億元;屯門公路監督工程失準,須額外耗資2.8億元修正;水務署水管爆完又爆,浪費大量公帑等。立法會議員葛珮帆也撰文批評,政府近年在大小工程上超支的情況已成常態,絕不能讓工程成為「肥豬肉」,務必要加強監督控制成本。

  事實上,市民近期被兩電、小輪和巴士等公用事業的瘋狂加價搞到提心吊膽,對政府監管不力頗有微言。雖然審計報告並非針對簡約公屋,但揭示出政府內部存在的懶政和浪費作風值得警醒。簡約公屋高效協助基層上樓,肯定抵讚,惟官員在工程上要做好衡工量值,讓公帑用得其所,對市民的批評應抱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耐心解說,盡量提高透明度,真正做到「以結果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