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擬吸特專科企上市

涵蓋5大類型 未商業化市值須達150億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港交所(0388)明年將修改主板《上市規則》,以便利尚未錄盈利或業績支持的先進技術企業來港融資。交易所隨後發布諮詢文件(見表),建議擴大現有上市制度,允許5大類型的特專科技公司來港掛牌,諮詢為期兩個月。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昇指,此舉可以為投資者、發行人及市場創造新機會,吸引更多企業來港上市。
港交所上市主管陳翊庭於電話會議指,若散戶投資者對有關企業感興趣,可以從新股招股期參與,由於有關企業商業化程度或未必太高,若以過去常用估值方法,如市盈率等未必適合,所以在新股定價時,容許有經驗的機構及投資者,擁有更大話語權,以及在披露及鎖定期另有要求,務求對散戶等投資者提供足夠保障。
陳翊庭認為,符合有關上市門檻公司為數不少,日後本港市場對相關企業而言具有足夠吸引力。
問及為何在目前本港新股市場未見太暢旺時,啟動相關諮詢,陳翊庭稱,不獨是香港新股市況疲弱,其他市場亦出現類似情況,故不會只考慮當前市況。
控股股東設禁售期
另外,上市後自由流通量至少達6億元,控股股東、關鍵人士及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將設有IPO後禁售期限制。歐冠昇指,新建議如《上市規則》增設生物科技章節後,造就香港醫療保健融資生態圈,該所預期今次增設「特專科技」新規定後,將有助推動區內,以至其他地方在這5個前沿行業的人才和投資金額增長。
另一方面,港交所公布,以首三季計,收入及其他收益按年跌18%至132.55億元,純利跌28%至70.99億元,每股盈利5.61元。
上季純利大跌三成
至於第三季表現,由於港股在期內日均成交額下降41%至976億元,受到市況低迷影響,港交所盈利按年跌30%至22.63億元,每股盈利1.79元。
上季收入及其他收益亦跌19%至43.18億元。平均每日成交金額下跌,令交易及結算費下跌,加上滬股通及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額減少,主要業務收入按年跌17%,但保證金投資收益淨額增加已抵消部分減幅。
歐冠昇說,雖然財務數據較去年同期創下的紀錄有所下跌,但也看到新股市場出現復甦跡象、衍生產品市場交易暢旺、滬深港通和「債券通」繼續表現強勁。
港交所表示,第三季共有29隻新股上市,總集資額達535億元,是2022年上半年集資額的兩倍多。這得益於第三季的多宗大型IPO。
交易所又透露,新股市場持續吸引許多公司申請在港上市,截至9月30日,正在處理144宗上市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