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你要識 多重認證堵漏洞
現今不少人都有網上服務戶口,每天都要使用不同形式密碼和賬號登入各種服務。不過,我們常常會接觸到一些特別專有名詞,例如:MFA、2FA、3FA、2SA、Token和OTP等。雖然每天在用,但卻搞不清楚這些名詞代表什麼、有什麼分別,甚至被弄得十分混淆。有見及此,本報請來前線信息安全專家及密碼學家龐博文,來解釋這些用在身份認證保安上的專有名詞。
傳統上所有網上電子服務都倚賴「賬號使用者名稱」(User Name)及「密碼或口令」(Password)作最基礎的登入認證手段,但由於此認證手段太薄弱,容易被盜取,再加上一般使用者的信息安全意識並不強,故可能在無意間洩漏使用者名稱及賬號給別人,又或使用弱口令等問題。
為提升網上服務戶口登入的安全性,傳統的認證手段實在有加強的必要。信息安全學借鑒了中國古代《六韜兵法》中《龍韜》的「兵符」概念,構建「多因素驗證」(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簡稱MFA)來加強賬號認證。MFA驗證方法就是現在驗證流程的整個基礎。
MFA是一種基於賬號使用者名稱和密碼的加強認證安全機制,其通常會採取「三段式因素」,純粹使用賬號使用者名稱和密碼的登入認證稱為「單因素」(One Factor),單因素所指的是密碼。「雙因素」(Two Factors)就是除密碼外,再外加的第二重認證方法,例如平日使用銀行服務時,銀行會派發給客戶一個隨機生成密碼的電子令牌(Token),當客戶同時使用密碼和令牌來作認證,就構成「雙因素認證」(Two-factor authentication,簡稱2FA)。這方法比「單因素認證」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因人為錯誤、密碼錯放或裝置遺失而導致的風險。
生物特徵認證 減被假冒風險
如涉及極端敏感的資料或賬號,信息安全專家或會在「雙因素認證」上再作加強,這方法稱為「三因素認證」(Three-factor authentication,簡稱3FA)。當使用者腦內記得密碼,同時手上拿着令牌,第三個可再加強的因素就是生物認證,亦即指眼球瞳孔辨識、聲紋和面容辨識,以及掌紋辨識等。
這種與生俱來的生物特徵因難以被複製和假冒,所以進行一些嚴謹的身份認證時,可作為第三個因素來加強認證方式。近年不少手機銀行軟件都加入了面容識別認證。
MFA會因資料的敏感性,在身份認證系統被設計時,由信息安全專家依據法例、法規或使用者體驗,作靈活配合來建立。學習信息安全的入門,通常都會背誦MFA口訣:Something you know(你知道的),Something you have(你擁有的),Something you are(你與生俱來的)。
MFA最常用的是「單因素」,特點是配置便宜且快速,但亦最不安全,所以專門針對大量使用者及非敏感資料的狀況下使用。一般合乎成本效益而又較安全的是2FA,亦是日常生活中處理財務及個人敏感資料時最常用到。
3FA是最安全,但因硬件設備成本高,所以通常極少數人被容許存取最敏感資料情況下使用。
不過,近年硬件開始普及,令價錢成本下降,所以可在消費者的智能電話加裝這些設備,令3FA更廣泛地使用。當然,3FA很大情況下亦會受制於硬件的規格、設計水平和辨識演算法的優劣,例如某些品牌的手機,其面容識別就曾被立體圖片欺騙。因此,使用3FA時會在產品和運作流程設計方面,要求較高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