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臨明長城 水洞溝懷古

  這是個神奇的地方,既可遙望「長河落日圓」,又可看「大漠沙如雪」,這裏有一段古老的土長城橫跨寧夏和內蒙古兩省區。站在長城之巔,不由得就情懷豪邁。寧夏有長城遺址長度超過1,500公里,主要有戰國秦長城、隋長城及明長城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寧夏水洞溝景區內較為完整的明代長城遺址,經過修復與保護,這段寧夏與內蒙古分界線的長城遺址已成為遊人緬古懷今的熱門景點。 文、攝︰王尚勇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並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寧夏水洞溝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亞偉介紹說,1923年,這裏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古生物化石。由於當時中國無法提供先進、適宜的研究條件,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將石製品精心編號後運回法國進行深入研究。他們發現,該遺址石器組合與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石器文化有聯繫。

  國內最早發現舊石器遺址

  其中,勒瓦婁哇石核是一種預製枱面石核的特殊技法,這種技術是歐洲莫斯特文化的組成部分,表明4萬年前發生過東西方人群的遠距離遷徙。此次發現震驚了歐洲考古界,因為在此之前,西方學者一直認為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1928年,他們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科學事實向世界宣布,水洞溝遺址屬於舊石器時代,推翻了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論斷,水洞溝也因此成為我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揭開了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考古和研究的新篇章。

  此後,水洞溝經歷了多次發掘,裴文中、賈蘭坡等學者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考察隊等都參與了發掘,代代考古人的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研究證明,4萬年前,水洞溝人的生產已達到同時代最先進、最高水平,使用着領先、精美的石製工具。這種現象,為我國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所獨有。進一步研究也證明,水洞溝包含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個不同時代的遺存。

  令人驕傲的水洞溝文明僅聞名於考古圈,並不為大眾所廣知,因而這處古遺址一直在荒原上沉寂着,也被侵蝕着。2005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水洞溝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了,嘗試通過旅遊打破水洞溝考古與普通人之間的壁壘。隨着「三星堆」、「水洞溝」等一批新考古成果發掘出土,也引發了公眾的興趣,增加了古文化景區和博物館的客流量與經濟收入。

  藏兵洞布局緊湊細緻

  500多年前的明代藏兵洞,可容納一千多人,是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它依託雄偉的長城、險峻的崖壁、神秘的古城堡而更顯神奇。藏兵洞把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繫在一起,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一處立體防禦工事,更接近於地道戰的模式,不過並不是挖在地底下,而是在峽谷土層內部挖掘,有的地方高出溝底10多米,並且分成好幾層,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路口頗多,左右盤旋,處處岔路、宛如迷宮,易進難出,久久不見盡頭。通道內還布置有各種防禦機關和伏擊口、水井、陷阱等設施,比如側面的連弩射孔、頭頂的巨石鐵籠、腳底的深坑尖柱等。

  水洞溝的藏兵洞布局更加緊湊細緻,洞內闢有居室、糧食儲藏室、水井、灶台、兵器庫、火藥庫、炮台、陷阱、暗器孔道等設施,是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藏兵洞蜿蜒曲折於懸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頗多,左盤右旋,久久不見盡頭,確如迷宮,一般對洞內情況不熟的,很難走出去。洞中除洞道外,左右闢有土屋,可以住人,大約是專供領兵長官住的。洞內還設有糧食儲藏室,有水井、灶房等,只要儲藏夠一定的食物,在相應的一段時間內,洞內所藏將士不出洞,照樣可以生存。因藏兵洞高出溝底10多米,所以是不怕水淹的。對於古人的智慧,我們真是嘆為觀止。奇特的藏兵洞在全國是獨一處,軍事迷們到此一遊,肯定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