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常出現 驅蠓先滅竇

  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同時也讓大家的美腿慘變蚊蟲「美食」!相比起嗡嗡作響的蚊,體積細小的蠓叮人於無形,而且多在草叢、公園等戶外潮濕地方出沒,一旦被叮後出現的「紅、熱、腫、痛」過敏反應,隨時比起被蚊叮更加劇烈難消,痕癢不適甚至可能持續數個星期。不想夏日「周身痕」,切記要杜絕積水,保持環境清新乾爽,才能避免與蠓為伴。

  俗稱「蚊滋仔」或「小黑蚊」的蠓與蚊同屬吸血昆蟲,卻屬於不同類型科目。有別於蚊子飛行時發出嗡嗡聲音,蠓基本上是「靜音模式」,加上細小如芝麻般難以看見,更能吸血於無形。蠓喜歡18℃至32℃的潮濕環境,特別是在雨多之後會大量繁殖,由於蠓有趨光性,出沒時間多在早上10時至下午3時的日間時段。

  女性體溫高易惹蠓

  雖然蠓並不屬於病媒昆蟲,不會如蚊般有機會傳染登革熱,但蠓習慣分多次叮咬吸血,體質敏感者可能會出現大範圍的紅印或水泡。曾經有調查顯示有48%受訪者被蠓叮後會立即出現過敏反應,也有11%會在6至24小時後發生延遲過敏反應,根據個人體質需要一周至一個月恢復,當中有少數人會有全身性的過敏反應,像發燒或是淋巴結腫大。

  蠓特別偏愛體溫高、代謝速度慢、有香氣的人,而女性每月的排卵期,平均體溫比男性高,相對容易惹蠓,臨床上男女因被蠓叮就診的比例約為1:3。由於蠓的飛行高度多在一米以下,故比較少出沒於高樓大廈的室內環境,而其主要吃的是滋生在潮濕土壤、石頭等表面上的藻類、青苔,所以最常見於如平台盆栽、牆角、石頭邊、樹林、雜草叢等容易長出青苔的潮濕表面。為免變成蠓的美食,可參考以下小貼士。

  環境/家居維護

  1. 去除青苔:

  藻類藻菌、青苔等地方容易滋生蠓,所以必須將這些地方清理乾淨,多整理家中花圃、路邊牆上青苔等,多去翻鬆土壤,減少蠓的幼蟲繁殖。拆除不必要的棚架、清理雜物及枯枝落葉,保持通風降低環境濕度,有效減少藻類滋生。有積水的地方也要處理掉,減少苔蘚生長蔓生,還可順便防治一般蚊蟲產卵。想保持乾燥的話,也可在土壤表面鋪上碎石、細沙。同時,勤於清理堵塞的去水渠亦有助減少蠓出現的機會。

  2. 清理廚餘:

  腐爛的食物極可能會吸引蠓到訪,而從蠓蛋孵化的幼蟲更會以這些有機物質為食物來源。因此使用有蓋的垃圾桶、避免食物殘渣暴露於空氣中。

  3. 安裝紗窗:

  蠓體形細小,一般紗窗或蚊帳還是有機會讓蠓通過,建議安裝孔隙較小的細目紗窗 / 紗門,55 目以上的密度才有效阻擋蠓,甚或可用烏蠅紙吸引蠓自投羅網。

  個人防護

  1. 避得就避:蠓的雌蟲會在人群活動頻繁的光影交界處等待吸食人血,如:樹蔭下、走廊、涼亭、庭院、公園等,故建議在蠓最常出沒的中午至下午3點時段,避開在這些地方逗留。2. 長袖遮擋:最簡單有效的防護方法就是穿着長袖、長褲及鞋襪,去減少暴露給蠓叮咬的皮膚空間。3. 噴防蚊液:塗抹或噴含 DEET(避蚊胺)的蚊怕水與驅蚊產品,依照不同濃度有不同防護時間效果,一般成人建議選用濃度含 10至30%DEET 的蚊怕水,小朋友則宜選用10%以下。長時間待在蚊子叢生地區,可選用 40至50%濃度的DEET蚊怕水。4. 精油驅蠓:蠓不愛精油的味道,因此適量塗抹在身上或噴在衣物上,或是利用薰香噴灑精油,也可避免蠓靠近,但效果會弱於 DEET 防蚊液。當中檸檬香茅及薰衣草皆是蚊蟲剋星。

  被蠓叮的處理方法

  1. 適當冰敷:冰敷有助於緩解紅熱腫的發炎反應,同時避免搔抓,降低所引起的二次誘發發炎反應。2. 外用藥膏:將由醫生處方含有抗組織胺、輕微類固醇的外用藥膏塗抹患處止痕,若出現過敏情況如呼吸困難,應馬上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