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蠻湘菜 實學為鮮

  相較於川菜,同樣以辣著稱的湖南菜落地香港比較遲,比起蜀地,湖湘也是對本地人而言比較陌生的省份。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宋代湖湘學派主張的「入世」、堅持的「實學」更融入了湘人個性之中,成為他們剛進、務實、敢為人先的拚搏精神。不少湘人來到香江,也把這種人生態度帶到香江,憑一己之力拚出一番事業,也把湘菜帶到了香港人的餐桌上。

  文、攝: 黃依江

  2009年,九龍城太子道西新開了一間名為「湖南少奶」的湘菜館。餐廳主廚羅洪德是地道湖南益陽人,此前他在東莞開了3年餐館,因看到香港廣闊的餐飲市場不見湖南菜的蹤跡,鼓起勇氣帶着全身家當來港創業,與人合開了這間「湖南少奶」。今日羅洪德還擁有湖南味館、湖南米粉兩間店舖,分別主打高檔湘菜和湖南民間美食。他的創業史,可說是典型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的真實寫照。

  拒減辣迎港人口味

  霸得蠻,說的是湖南人性格裏的霸氣與倔強。開業未幾的「湖南少奶」只有羅洪德一個主廚,他必須每天7點起身,由深圳把貨物用兩個行李箱拉回九龍城餐廳,然後在廚房一直工作到夜半。剛開始創業,本地同行對他懷有偏見,認為內地廚師不注重衞生,職業素養也不高。其實在來港之前,羅洪德已是內地的湘菜名廚,在國際比賽中拿過不少獎項,他也是香港史上第一位通過「專才計劃」來港的餐飲行業人才。他不介意這些誤解,對於自己的技術也知無不言:「我不怕告訴那些同行我的菜譜和秘方,因為湖南菜不是我一個人的市場,只有每一間都做好,市場才會好。」

  四川菜是麻辣,湖南菜是鮮辣。合夥人提議,要羅洪德減少菜品的辣度,改良成適合港人的口味,羅洪德堅決不肯。兩年後,「湖南少奶」的本地顧客從最初的10%升至了30%。羅洪德記得,有次餐廳來了一位來自湖南邵陽的93歲老人,他在菜單上見到邵陽名菜豬血丸子,指着問:「這個豬血丸子是邵陽的嗎?」羅洪德說是,老人吃完一份又一份,他高興地告訴羅洪德,這和他十多歲離開湖南時候吃到的味道一模一樣。

  透過菜名認識家鄉

  來港第8年,羅洪德觀察到香港已比較多與「湖南少奶」相似的中低端路線湘菜館,萌生出要開一間高端湘菜的想法,於是在銅鑼灣開了湖南味館。新問題卻接踵而至:廚師,要從湖南請人。「要引入一個湖南廚師,就必須解決5個本地勞工的就業,這是政府的要求。味館要請4個廚師,就要解決20個本地人就業,其實成本很高。」儘管如此,羅洪德還是堅持要從湖南聘請當地的廚師。

  近日,羅洪德開了一間湖南米粉店。米粉是羅洪德最喜歡的家鄉食物,餐廳主廚便是從他的家鄉益陽特聘而來,是十幾年來專做湖南米粉的師傅。羅洪德說:「我來的那一年,還有很多香港人不知道湖南在哪裏。兩間餐廳的餐牌上,一些地域的菜式,我都會連地名一起寫上。比如我的家鄉益陽,有益陽蘆筍、益陽松花皮蛋、益陽醬板鴨……客人點餐便會因此了解到益陽。」在這間湖南米粉店裏,羅洪德也特意配備了兩台用於手工磨粉的石磨,一台用於製作,食客可以親眼見證生米從米漿變為米粉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