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現百態 福虎生威

  剪紙作為傳統文化,深深根植於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周冬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浦城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 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紙張,在她的巧手下展現出世間百態和對生活的表現力。臨近農曆新年,周冬梅創作了多幅寓意吉祥和幸福的「虎」年系列剪紙作品——《福虎迎春》和《虎趣》,虎虎生威喜迎春。

  文:蘇榕蓉福州報道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周冬梅的工作室中,一系列「虎」年剪紙作品既保留傳統圖樣,又融合了現代元素,有栩栩如生的下山虎,有憨態可掬的吉祥虎,還有帶着如意的平安雙虎。它們或翻山越嶺,「守護」福氣出深山,或揉麵蒸花饃,甜蜜團圓過新年,部分窗花作品還將纏枝、蓮子等形象融入其間,寓意家庭和睦、生活美好。「剪紙技藝既是文化也是精神傳承,我將利用好自己手中的剪刀,繼續將剪紙藝術發揚光大。」周冬梅說。

  剪紙之鄉耳濡目染

  周冬梅的剪紙作品在全國各級大賽獲獎無數,曾赴美國、丹麥、哥斯達黎加等國家及港澳台展出,被國家、省級展館及海內外藝術家收藏。在浦城,剪紙亦被稱為剪花,從事剪紙的婦女被稱為「剪花嫂」或「剪花婆」。她回憶道,孩提時每逢喜慶年節、民俗活動,「剪花婆」、「剪花嫂」就會聚在一起剪紙,貼在門、窗、櫃上、禮品上,烘托喜慶氣氛。周冬梅10歲便拿起了剪刀,跟着外婆和民間老藝人學習,從最簡單的雙喜字開始剪,再到一朵花、一隻動物等複雜花樣。長大後,她保持着對剪紙的熱愛,在工作期間參與了浦城縣剪紙普查和資料整理,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剪紙作品。「當時有的一個鄉鎮就可以收集到1,000多種風格各異、惟妙惟肖的剪紙花樣,我就對傳統流傳的紋樣及原始創造素材進行整理研究。」

  衍生產品融入生活

  2008年,浦城縣被中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剪紙)之鄉」,同年,周冬梅帶領3名手工業者成立了「剪花嫂剪紙坊」,從事剪紙產品創作、生產、教學、營銷。2014年,「浦城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周冬梅更入選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隨着時代變遷,許多民間手藝逐步消失。周冬梅認識到,浦城剪紙技藝要永續相傳,除了保持傳統,也需要創新,於是便改良剪紙傳統手工技法,除使用了眼科手術剪外,她還專門找到福州一間祖傳剪刀店訂製專用剪刀,使剪出來的圖案花紋更加細膩,線條更為柔和明快;又開發出剪紙藝術相框及剪紙元素的絲巾、瓷器、漢服、真皮手包等衍生系列產品,讓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如今,她的團隊已成浦城縣的剪紙龍頭企業,並已培訓逾萬學員,「下一步,我們要繼續研發、推廣剪紙文創產品,讓浦城剪紙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