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假貨侵權 購物需留意

  黃江天 資深法律人

  上周談及走私罪行,兩地的稅差,是引致走私活動的主因。海關的功能是徵收關稅以及截查走私。走私物品主要包括管制進出口的違禁品及禁運物品,逃避關稅貨品及「冒牌貨」等。作為消費者,若購入這些「走私」品,會否有法律責任?

  以前攜帶物品入港,不申報應課稅品屬於犯罪行為。應課稅品包括酒精、煙草和汽油。根據《應課稅品條例》,管有、銷售或要約買入未課稅的香煙,即屬違法,最高刑罰為監禁兩年及罰款100萬元。疫情下封關,電子商貿發展,網購已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球「代購」盛行,「直播帶貨」滲透到不同行業,主播以娛樂手法向網民推介各樣貨品,並親自解答問題,在內地和香港均大受歡迎。網上不少「名牌」貨品以「超低價」發售,但極可能是「冒牌貨」,不少消費者以為「執到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入侵權物品。

  有網站聲稱貨品是「外貿原單商品」,拒正面回應貨品是否正貨,令消費者「貪平」誤墮假貨陷阱。販賣假貨固然有罪,但購買假貨亦同樣干犯刑事罪行。一經證實買賣雙方知悉有關貨品是冒牌或侵權,仍進行買賣交易,即已構成罪行,可分別被控以非法處理、藏有未完稅物品或售賣未完稅物品之罪名。量刑起點是監禁,監禁年期要視乎案件涉及的貨品數量、涉案人是否曾有案底及是否承認罪行而定。買賣假貨屬嚴重罪行,即使網購亦須謹慎,便宜莫貪。若發現購買商品屬假貨,應及時向海關舉報。

  通常海關破獲走私案件後,不同類別物品會有不同的處置方法,如龍蝦、花膠及鮑魚等食品類,會送環保署資源回收中心處置;名牌手袋及衣物等交物流署拍賣。若屬冒牌貨,則以重型車輾爛摧毀後送往堆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