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各專業發展 提升醫護士氣

  龐愛蘭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健康城市聯盟(香港)副主席

  筆者當選醫學及衞生服務界選委後,有幸比以往有更多機會聽到不同醫療專業的意見,上周以選委身份與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會面時,就公營醫療人手及各醫療專業發展提出不同建議,當中包括為相關醫療專業設立法定註冊制度訂立時間表、增加「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認受性,以及提升公營醫療系統醫生和護士的士氣。

  現時臨床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家、營養師、言語治療師和聽力學家等醫療專業尚未有法定註冊制度。此5專業目前已參與衞生署推行的註冊計劃,由獲認證的專業團體負責管理相關專業的認可人士名冊。不過,參加計劃的醫療專業團體雖然擔任規管角色,卻依靠有關專業人士義務營運。為保持財政自主,這些團體的主要收入來源為註冊費用。惟現時計劃的公眾認知度不高,而且只屬自願性質,令計劃涵蓋的醫療專業人士欠缺誘因申請加入名冊。另一方面,若遇上有關醫療的法律糾紛,有關專業團體亦只能獨自面對法律程序,沒有來自政府的支援。

  筆者向陳局長提出,參加計劃的團體是為了保障公眾健康而營運名冊,理應得到政府在法律層面的支援,以確保他們可以順利執行職責。中長期而言,理應就相關醫療專業設立法定註冊制度,並訂立明確時間表以增強業界信心。短期而言,應把計劃的認可名冊加入公營機構的招聘條件,並加強公眾宣傳及教育,增加計劃的認受性。

  筆者同時提出十分關注公營醫護人員士氣低落的問題。為了保障醫療質素及減輕醫護人員工作壓力,政府必須制定護士與病人的目標比例,並研究為醫護人員在門診部提供「優先隊」,讓他們盡早接受治療,加快康復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