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麻雀僅21萬 6年新低


  新型樓宇阻築巢 噴灑滅蟲難覓食

  人與自然的和諧一直是社會不斷追求的目標。香港觀鳥會昨日發布的最新調查估算,今年本港市區共有約21.1萬隻麻雀,且數量近年不斷減少,比2016年有調查以來銳減30%,也是6年來新低。觀鳥會估計麻雀數目減少或與新型樓宇壓縮築巢空間、市區昆蟲和無脊椎動物減少致覓食育雛困難等原因有關,呼籲大眾減少使用非針對性滅蟲方法,並增強對鳥類的保護意識。

  觀鳥會於今年5月派出164名普查員,到全港十八區制定一條88公里長的路線,當中涵蓋住宅區、工業區、商業區、康樂及休憩區、農業區和鄉村地區,並記錄低麻雀數量、築巢及育雛等情況,結果發現麻雀數量不斷減少,只錄得約21.1萬隻,較2016年少30%,也是6年來最低。

  深水埗密度最高

  十八區麻雀平均密度結果與以往數據相若,最高為深水埗,其次為屯門及沙田等;離島及西貢等人口密度較低地區,麻雀數量亦隨之較少。該會亦調查共140個麻雀鳥巢,發現多達82%築在人造建築物上,包括排水或排氣口(28%)、大廈外牆(15%)、屋簷(14%)及冷氣機(12%)等,而築在天然植被上的鳥巢則只有18%。

  觀鳥會鳥類高級研究員彭俊超昨指,雖然生物數量在自然界偶有波動,歐亞等地都出現類似狀況,惟現階段無法斷定是否已成為長期趨勢,抑或僅屬自然波動,但仍需警惕,估計與電磁輻射、覓食築巢地方減少、無脊椎昆蟲數量減少,覓食育雛變得困難等原因有關。

  籲市民勿擾雀鳥繁殖

  本港麻雀數量減少的原因複雜,其中有新型樓宇壓縮了鳥類築巢空間。彭俊超指出,麻雀喜好與人類接近,主要選擇有人類活動的地方築巢,調查顯示82%築於屋簷大廈外牆等人工建築物,「現時不少新型樓宇採用落地玻璃,令麻雀可能築巢的縫隙減少了。」

  另外,不少除蟲公司習慣使用噴灑方法除蟲,會令原本在植被上停留的其他昆蟲亦被殺害。觀鳥會建議保留一些無害的昆蟲和無脊椎動物,以保護麻雀覓食的機會;同時亦應保護麻雀繁殖的空間,呼籲市民體諒牠們會在樓宇外牆或縫隙築巢,於每年3至6月麻雀繁殖期時不要作出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