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消費券作用雖大 紓困措施還需有

政府公布5,000元電子消費券下月4日至8月14日接受登記,預計向消費市場「泵水」規模多達360億元,為市民和商戶帶來及時雨,相信將極大刺激本地消費,給久旱的零售百貨等主要行業注入一劑強心針,有助本地經濟早日復甦。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今次計劃以電子消費券的形式流入市場,既可讓市民有額外金錢消費,又能推動電子支付平台發展,將給本港全年經濟增長帶來0.7個百分點的提振作用。
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本港今年2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為295億元,3月和4月則分別為276億元和270億元。而今次派發的電子消費券,政府估計有720萬名市民合資格申請,款項多達360億元,涉及數額大於本港單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對本地消費的刺激作用毋庸置疑。況且計劃兩期派發的時間,分別是暑假和中秋節旺季,大部分商場和店舖都會推出優惠「搶客」,無疑會進一步帶動本港的消費氣氛,刺激銷情。
財爺陳茂波就今次電子消費券發放作了細緻安排,他昨日更加落區探訪商戶,即場購買了多件衣物,並試用不同電子支付工具購物。陳茂波毫不諱言,派發電子消費券的目的之一,就是想進一步推動本港電子支付的應用,以免繼續落後周邊地區。事實上,國際經驗顯示,電子支付對經濟增長和改善生活質素的作用巨大,疫情期間尤為明顯。但本港今年首4個月的網上商品零售總額只佔全港總零售額的7%,比例偏低。政府今次將電子消費券通過四家營辦商發放,包括八達通、支付寶香港、Tap & Go(拍住賞)和WeChat Pay HK,營造百駿競跑的局面,長遠對本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極為有利。
不過,疫情改變全球經濟運作諸多方面,期待單靠發放消費券來拉動經濟,是過於樂觀的想法。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昨日指出,本港屬於細小的外向型經濟體,難以依靠「內循環」維持經濟增長,需盡快通關,才能令經濟回復至疫情前水平,「我們不可以一直依靠財政儲備支撐經濟增長」。
說到底,發放電子消費券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想讓本港經濟恢復活力的核心,是改善就業,讓市民的收入增加,如此才能形成真正的購買力,推動零售和服務等主要經濟行業的全面復甦。現階段,籠罩本港經濟和就業的陰霾遲遲未有消散,期盼財爺在總結今次派發電子消費券的經驗後,能繼續優化刺激經濟措施,針對不同階層市民推出更適切的援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