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刷臉」 私隱需保障


  業界學者籲完善法規 平衡創新與信息安全

  「刷臉」正成為特色鮮明的一種智慧生活方式。坐車能「刷臉」,消費購物能「刷臉」,進出小區門禁能「刷臉」,甚至就連上個公廁也可以「刷臉」取廁紙。不過,隨着「刷臉」應用遍布生活各處,個人肖像被隨意錄取,信息安全因此有遭洩露的風險。多名行業人士及學者表示,「刷臉」時代的確存在亂象,急需行業標準、法律法規保駕護航。同時,創新和信息安全需做好平衡,堅守科技創新造福於民的初衷。

  本月某日中午,白領陳小姐在上海的一個美食廣場吃午餐。在這裏,所有的餐飲檔口都配備了「刷臉」設備,陳小姐對着設備上的攝像頭,「嘀」一下,不到1秒就完成了支付。

  上海肇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袁海表示,人臉識別技術不僅僅局限在金融和安防領域,而且會向百姓的出行和居家各個行業進行延展。交通行業方面,去年起,多個城市已經落地地鐵、城市公交等的「刷臉」乘車業務。在日常居家行業,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推廣帶人臉識別功能的民用電鎖。

  「AI識別人臉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金融支付領域的『刷臉』整體速度會在1秒左右,安防領域的門禁、考勤甚至在0.3至0.5秒即可識別。」袁海說,「刷臉」技術特有的便捷性,甚至可以改變未來生活方式。

  然而,「刷臉」也引發了一系列關於個人信息安全的探討。家住上海松江一處高檔小區的劉先生表示,「去年1月小區就通知,小區門禁卡不再使用,以後只能通過人臉識別進入。」劉先生稱,為了辦理人臉識別,需要帶着身份證、戶口本去物管進行人臉信息錄入。當時就有不少居民質疑,身份證、戶口本信息,物管有權獲取嗎?後期信息洩露怎麼辦?

  對於上述疑惑,袁海表示,「『刷臉』確實存在一些亂象,原因在於各路廠商平台湧入市場,又缺乏統一的管理。這就會帶來一些數據洩露的隱患,包括註冊數據、行動軌跡數據甚至個人財務數據等,這些洩露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相關法規標準正在完善

  就算部分「刷臉」設備上會註明「個人信息不作保留」,但袁海說,這更像是「安慰劑」。「誰也不知道信息是否被收集,廠家和平台全憑良心做事,因為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行業標準出台。」

  羅蘭貝格執行總監李冰表示,目前中國的隱私保護立法和標準制定都在逐步完善,從2016年的《網絡安全法》到2020年的《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已基本建立起隱私保護的基本框架。預計未來一至兩年中,《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大概也會陸續通過,屆時市場運行的法律基礎將進一步夯實。

  袁海亦稱,「據我所知,內地一些城市已經開始試點規範化信息採集,比如由政府部門錄入人臉數據,再對應下發到前端設備。而且人臉圖像亦會做保護 ,能看到的僅僅是抽象之後的人臉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