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退休生活如何規劃?

  魏仕成 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

  賣樓入住高端長者屋?北上養老?許多朋友常問我:「逆按揭是否划算?還是應該賣掉物業,入住港島的高端長者住屋?又或者搬到大灣區城市的五星級老人院,環境寬敞又舒適?」

  其實,在作出決定之前,必須先釐清兩個關鍵概念:「康養」 和 「護養」 的區別,同時也要評估自己的經濟能力,是否需預留後路以備不時之需。

  我明白,許多65歲至80歲的長者人生閱歷豐富,見識遠比我廣博。然而,隨着年齡增長,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往往會逐漸下降。若期望過高,反而可能帶來更大的失落感。

  什麼是「康養」?什麼是「護養」?

  1. 護養型(針對高齡或體弱者)

  · 香港的傳統安老院主要服務體能衰退、患有慢性疾病,或無法自理生活的長者,亦不限年齡。隨着香港醫療日益進步,已由我入行時大多是60多歲中風長者,但時至今日,我所經營的院舍,長者平均入住年齡已高達85歲以上。

  · 這類院舍提供專業的醫療及護理支援,例如協助洗澡、換尿片、換症、腹膜透析等日常照護,確保長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妥善照顧。

  2. 康養型(針對活躍退休人士)

  · 高端長者屋或大灣區城市的星級養老社區,主要面向較年輕的退休族群(60歲至80歲),旨在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這類機構通常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醫療支援、餐飲、旅遊、家居清潔等,但不主打個人護理(如協助沐浴、如廁等)。

  不少長者容易混淆這兩類機構,甚至誤以為香港的安老院水準仍然落後。事實上,香港的院舍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早已擺脫早年電影《桃姐》所描繪的舊式院舍模式,轉型為聘用專業團隊負責日常運作、提供優質醫療護理的現代化機構。

  為何難以適應新環境?

  影響適應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

  1. 隱藏收費(合約條款是否清晰?)

  2. 職員態度(是否友善、耐心?)

  3. 醫療水平(醫護團隊是否專業?)

  4. 維修效率(設施損壞時能否及時處理?)

  5. 住宿規定(自由度如何?有無嚴格限制?)

  6. 室友相處(院友之間關係是否融洽?)

  7. 膳食選擇(是否多元化和符合個人口味?)

  今時今日香港院舍都有Q嘜認證。院舍為求提升服務質素,所有參與香港社會福利署甲級買位或社區住宿券(院舍券)院舍,每年都要進行認證,除社會福利署突擊檢查外,亦有第三方額外進行內審,香港品質管理局就是其中一個機構,大家參觀院舍時,不妨留意有否此類認證。

  因此,在作出最終決定前,應先搞清楚需求:康養或護養?建議先付費試住一至兩個月,親身體驗環境與服務,並與家人充分商討,才去正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養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