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多項新科技助力全運會
無電製冷慳38萬度電 「識路」系統快速找座位
無空調製冷降溫、室內精準定位座位衞生間、一鍵呼叫手語翻譯服務……在第十五屆全運會將迎來倒計時100天之際,多項新科技助力十五運會成為「科技全運會」。此次運用的眾多技術有很多源於香港,並在廣東轉化,比如無電製冷技術就能為全運會節省38萬度電。業界表示,十五運會為創新科技落地提供了豐富的場景,推動粵港澳科技融合,「香港研發+廣東轉化」正加速市場部署,讓普通市民也可以享受科技成果。
第十五屆全運會將在今年11月開幕,即使是在秋季,嶺南地區仍維持較高氣溫。以往,大型賽會的室外志願服務站,在太陽炙烤下,需要安裝專門的製冷降溫設備,能耗較高。有賴於一項香港的「微納米級被動式製冷塗層技術」(也稱被動輻射製冷技術),十五運會志願服務驛站將無需安裝空調,表面噴塗特種塗料即可達到降溫效果。這將是無電製冷技術首次投用於大型綜合賽會。
志願服務站噴降溫塗層
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建築物能源研究中心經理朱龍潛博士介紹,前期科研團隊從撒哈拉銀蟻毛髮結構中吸取靈感,將陽光反射和被動式輻射散熱的機制融入到聚合物和納米顆粒混合材料中,製成了這種無需製冷劑、零耗能的塗料。
「在這種技術下,在華南地區秋季,建築外層表面降溫可達攝氏15度,而室內降溫約5度。若在夏季,降溫幅度更大。屆時,廣州賽區約100個志願服務驛站將噴塗這種塗層,我們還專門研發出多種配色的降溫塗層,在降溫的同時實現驛站的視覺美感。」朱龍潛說,初步估算,在十五運會志願服務演練及賽事上崗期間,這項技術將提供50萬瓦的製冷量,節約38萬度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00噸。
據了解,這項應用技術源於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團隊的底層研發,之後與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團隊形成技術協同關係,前者開展核心技術研究,後者聚焦不同場景在內地開展應用研究,形成「香港研發+廣東轉化」的產研協同模式。
破解場館內部精準定位難題
十五運會場館室內導航技術的應用,有着同樣的粵港產研協同模式。由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孵化的創新科企碼石科技,研發出精準室內定位技術。在廣州體育館,掃碼輸入位置,很快找到了目標座位。
「我們用於全運會場館導航的『識路』系統,融合了藍牙、北斗、GPS、手機陀螺儀慣導等多種技術,導航精度能夠縮短到2米以內。賽會期間,觀眾、運動員手機掃碼或通過手機小程序即可實時精準導航。」碼石科技文體事業部負責人羅華偉說,「識路」系統破解了大型場館精準定位難題,本屆全運會也將是首次運用於大型賽會。屆時,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廣東奧體中心等主要場館,參賽、觀賽人員將享受到該服務。值得一提的是,該項成果此前已經率先在香港伊利沙伯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博物館、白雲機場等大灣區多個重要場景落地應用。
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表示,目前有一大批研發源頭在香港,應用和市場在內地的科技成果,今次十五運會是一次極佳的展示窗口,將更好帶動粵港產學研合作,推動大灣區科技創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