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淺鯨魚送解剖 體內藏大帆布袋
罕見朗氏印太喙鯨誤闖本港水域,前晚在大澳石仔埗街岸邊擱淺,身體受傷大量出血染紅水面。十多名村民自發落水協助解困,直至漁護署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人員到場為鯨魚進行麻醉診斷,鯨魚因傷重過度虛弱,延至昨日零時不治。鯨屍昨午送往漁護署海岸公園石壁管理站解剖,初步評估鯨魚應屬喙鯨科,品種待確認,體長約6至7米,性別為雄性;鯨屍有表面傷痕,消化系統內有大型帆布袋。
根據網民上載至社交平台的視頻和相片所見,涉事鯨魚前晚約7時被發現在距離岸邊欄杆不足1米處擱淺不斷掙扎,鯨身疑與蠔殼及水底沙石摩擦,身體出現多處傷口滲出大量血水,約十多名村民見狀自發落水用浮波及帆布固定鯨魚,圖再拖至較深水地方。
獸醫打針急救 延至零時身亡
漁護署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人員接報到場,先為鯨魚墊上帆布免再與沙石摩擦,繼而安排舢舨左右夾着鯨身擬拖往較深水處。其後獸醫為鯨魚打針急救,惟鯨魚至昨日零時證實死亡。至昨日凌晨約2時鯨屍由躉船吊起,清晨約5時許送往大欖水警基地吊上碼頭。在上午約11時再由工人用綠色帆布及繩網以吊臂吊上貨車,運往漁護署大嶼山海岸公園石壁管理站以便漁護署與海洋公園獸醫進行解剖研究及確定死因。
漁護署昨凌晨發文指,署方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人員在大澳水域發現一條鯨魚擱淺,初步評估長約6至7米,身上有傷口,署方已即時啟動應變計劃,與相關部門等巡查該處水域,評估狀況及採取合適拯救措施。惟獸醫為鯨魚麻醉及診斷期間,鯨魚已非常虛弱最終死亡。
漁護署昨午再指,解剖期間團隊未發現鯨身有被螺旋槳傷害或曾受船隻猛烈撞擊痕跡。惟獸醫在鯨身發現有些表面傷痕,或因鯨魚擱淺造成;獸醫亦發現消化系統內有一個大型帆布袋(88x52cm),但最終死因需進一步分析。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表示,擱淺鯨魚疑似朗氏印太喙鯨,香港水域過去十多年不曾有活體喙鯨出現,世界各地亦很少目擊紀錄。她不排除該鯨本來身體不健康,或因迷路、追捕獵物或被其他動物襲擊等而進入香港水域,估計可能因擱淺致受傷,亦不排除人為因素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