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播菌 40宗中招2歿

  非漁業染侵入性乙鏈 疑徒手接觸或未熟進食

  本港錄得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群組入院個案有增加跡象,至今已累計40宗,分布全港18區,其中3人情況嚴重,另有兩名長期病患者已離世,感染者全部非從事魚販及漁業養殖工作,大部分曾接觸淡水魚。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日在電台節目表示,多個街市淡水魚出現病菌,懷疑在飼養和批發層面已出現問題,促請當局加強防控。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則建議,市民接觸魚類時應佩戴手套,若發現手部有外露傷口或指甲有倒刺,切記包紮好傷口才接觸。

  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31宗個案在病發前曾接觸或處理生的淡水魚、6宗個案不排除進食未徹底煮熟的淡水魚,另3宗個案詳細接觸史有待調查。

  全球暖化有利細菌繁殖

  何栢良昨日表示,乙型鏈球菌主要來自淡水魚,在香港街市經常售賣的鯇魚、烏頭、大魚、生魚均可能受污染。患者感染後會在三四天內發燒,細菌會經血液攻擊膝蓋、手腕等關節,造成化膿性關節炎,部分患者更可能出現腦膜炎,令患者神志不清、昏迷、頭痛、抽筋等。有患者出現敗血症徵狀,包括頭暈、嘔吐等,長期感染可引致昏迷。

  他指出,香港曾爆發有關的乙型鏈球菌,2021年共接獲50宗個案,但今年多個街市的淡水魚均出現病菌,相信在飼養和批發層面已出現問題,令人憂慮是全球暖化造就有利條件予細菌在魚皮、腮或魚腸繁殖,凸顯細菌對惡劣環境的適應性,其致病性亦相對較高。他提醒,市民打邊爐時如沒有徹底煮熟魚類,或在街市挑揀及處理魚類時手部有傷口,就有可能造成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