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香港精神」?
劉予涵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政策分析師
巴黎奧運會閉幕,大家還意猶未盡,尤其香港運動員的表現令人振奮。「微笑劍后」江旻憓的一句「我不想無打出香港精神就放棄!」感動了無數人。隨之,「香港精神」又重新成為了城中熱話。
但要討論先定義。到底什麼是「香港精神」?刻苦耐勞、勤奮拚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可能都是。其實大家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答案,直到這次香港運動員們用最平實的語言講出了重點。
還記得江旻憓的那句「唔想輸得咁肉酸」嗎?聽起來弱弱的,好似缺少霸氣,不符合「世一」身份。其實就算輸了都不肉酸,一個雙膝受過大傷的運動員能打到奧運決賽早已是偉大的成就,但她依然以挑戰者的心態面對比賽。
衛冕冠軍張家朗在比賽最後時刻決三劍依然堅定,只因希望「香港運動員可以證明畀人睇,一個細小地方都可以做到好多事情,不要因為是細小地方而不堅持。」這番說話同樣令全港市民激動不已。
筆者更想起香港第一位奧運冠軍李麗珊在拿到金牌後講到「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聽來語出驚人,甚至有點「自賤」,但那種略顯卑微的力量感鼓舞了所有人。
其實這就是「香港精神」的基底。這是一種小人物逆天改命的精神。香港從來都不是天賦異稟,甚至可以說一無所有。我們沒有土地,沒有食水,沒有資源,有的就是每個人的奮鬥。這種小人物相信努力,相信堅持,不向命運低頭,不怕旁人冷眼的韌勁和自尊感,可能比夢想,榮譽,成功之類的宏大概念更動人。
如今香港經濟低迷,有的人感到迷茫。但這不是似曾相識嗎?香港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危機,但一次次都「反敗為勝」,靠的就是這種精神。我們的確「出身低微」,但那又怎麼樣?別人都小看我們,So what?世界強手如雲,但只要我們內心堅定,持續努力,就有機會戰勝任何對手,這就是香港運動員帶給我們的力量。怕的永遠不是輸,而是「無打出香港精神就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