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養生 防溫燥咳


極端天氣酷熱持續,不過立秋(8月7日)原來已悄悄到來。立秋本是指莊稼逐漸成熟,暑氣開始消退,天口涼,雖然現時的實際天氣情況並不適用,但大家仍不可忽略立秋這日子對於養生防病的意義,其中的關鍵就是「燥」。到底什麼是「燥」,「溫燥咳」又是什麼?這次邀請香港註冊中醫師、湖南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分享乾燥天時特別容易出現的問題,以及立秋養生防病的方法。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8月7或8日(今年是8月7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是氣候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秋天是乾燥的季節,立秋後不是即時轉涼,但會逐步轉燥。中醫認為「肺為嬌臟」,意思是指肺部特別脆弱,在乾燥的秋天特別容易出現問題,最常見的當然就是咳嗽了。
李灼珊表示,剛立秋的天氣,始終和深秋有所不同,立秋時其實香港還在放暑假,天氣炎熱中帶乾燥,這時容易咳嗽,並以乾咳為主,伴隨咽喉痕癢、痰少或痰黃、咽乾痛、口乾喜冷飲的情況,屬於中醫的「溫燥咳」。大約到中秋節以後,天氣會慢慢涼下來,以乾冷為主,這時的咳嗽多數遇冷空氣誘發的,仍以乾咳為主,伴白痰、透明痰,口乾而喜暖飲,有時候甚至覺得肺部涼涼的,那時節的咳嗽則多屬於「涼燥咳」。
原來「溫燥咳」在本身鍾意食辣、薯片等人士身上會特別嚴重,因為他們本身津液,即水分不足,秋天乾燥時更加明顯,咳之餘甚至會失聲。建議這類人士入秋後應減少進食香脆辛辣食物,多吃滋潤食物如梨、蜂蜜、馬蹄、雪耳之類以預防咳嗽。
川貝燉雪梨 燉透才潤肺
一旦患上「溫燥咳」,川貝燉雪梨是很多人的止咳食療首選,李灼珊指出,川貝燉雪梨的確適合大部分「溫燥咳」人士服用,因為川貝及梨子性涼,用以清肺熱化痰最好,但如果是深秋患「涼燥咳」就未必適用,涼性的川貝梨子可能適得其反。
李灼珊提醒燉川貝雪梨一定要燉得透徹,完全透明沒有白心才算燉透,將清熱潤肺化痰的效果完全發揮出來。如果加入原個梨子燉的話,大概至少要三個小時以上才燉好,因此燉之前一定要打碎,如果可以打成粉更好。梨皮也有清心潤肺的功效,因此梨子於徹底清洗後也可連皮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