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平面設計之父 石漢瑞化圖為語

  匯豐等標誌 逾200件作品M+展出

  身在香港,你一定見過滙豐銀行的紅白六角形標誌、渣打銀行的鈔票設計以及香港各大公司及建築的標誌。這些,都是出自石漢瑞(Henry Steiner)的手筆。於1934年在奧地利出生,自1961年起遷至香港生活及工作的石漢瑞,師承美國著名設計師保羅·蘭德(Paul Rand),其平面設計深受蘭德影響。近日,M+現代藝術展覽館中的包陪麗、渡伸一郎展廳正舉行香港平面設計之父石漢瑞的個人展覽「石漢瑞:化圖為語」。是次展覽精選石漢瑞最具代表性的項目,藉此表彰他影響甚巨的平面設計語言,並追溯香港逾六十年的發展歷程。

  文、攝:胡茜

  石漢瑞於1934年生於奧地利的猶太家庭,原本生活安穩優渥,但四歲時,納粹德國入侵奧地利,石漢瑞一家被迫匿藏,直至後來獲批簽證,於1939年抵達紐約開展新生活。背井離鄉令石漢瑞接觸到一個容納多種文化、語言的世界,他這個成長於戰後年代的小孩,在書本(尤其是科幻小說)之中尋求慰藉,並且在求學時期發現自己善於以圖像說故事的天賦。

  巧妙並置不同文化元素

  石漢瑞師承美國著名設計師蘭德(Paul Rand),其平面設計深受從蘭德身上學到的原則影響,年輕時便開創獨特的圖像傳意方式,以敏銳的視覺巧妙地將不同文化元素並置,從而設計出趣味盎然、出人意表且耐人尋味的作品。在1961年遷居香港後,他發現這座具多元文化底蘊的城市充滿活力,並於製造業、貿易、金融、休閒和旅遊等各方面,正在蛻變為國際樞紐。石漢瑞運用概念和對比的手法,將多種文化的元素並置,開創了一種嶄新及具感染力的圖像傳意方式。

  今次展覽展出200多件來自M+藏品系列和石漢瑞個人收藏的展品,包括他由1960年代至今最重要、最廣為人知的設計。第一部分介紹石漢瑞的成長歲月及早年在港的經歷,第二部分展出M+石漢瑞項目檔案的精選作品。值得留意的是石漢瑞為文化活動設計的海報,許多作品都包含特定文化元素,使知其底蘊的觀眾會心一笑,同時傳遞普世皆懂的訊息,令不同受眾都能產生共鳴。這些海報以飽和色彩作為視覺焦點,將引人入勝的符號並置,藉此強調要陳述的事物,讓人再三細看。

  設計深植港人日常

  石漢瑞設計了一些在香港處處可見的經典標誌和品牌形象。他在1961年來到香港參與出版《The Asia Magazine》,之前從沒到過亞洲的他,原本只打算逗留九個月。然而,他來到這個城市後,成為了大受青睞的設計師,並在往後六十年創造了許多經典標誌和企業形象。

  1960年代,滙豐銀行開展深具雄心的「七零計劃」,務求在1974年前將所有分行都連接至同一電腦網絡。繼1971年在總行裝設第一台現金提款機後,滙豐在1980年推出自動櫃員機和易通財提款卡。石漢瑞為易通財設計了一個機械人吉祥物,用於各種宣傳產品,以趣味十足的手法,將他早期嗜好的科幻小說中常見的事物,與銀行服務自動化聯繫起來。

  石漢瑞為本地品牌設計形象時,會採用不同的手法。為慶祝太古糖業八十周年,他統一了不同的糖產品包裝上的標誌,以維持一貫的視覺形象。在為淘大食品設計的花生油罐上,他採用了圖文並用的手法,以三顆花生來代表「油」這個中文字中的三點水偏旁,以此妙趣的手法表現罐中的食油。他為牛奶公司設計的標誌中英文名稱並重,而且能靈活應用在產品、公司文具,甚至貨車之上。石漢瑞表示:「香港一直是我的家,這城市多年來賦予我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能夠為香港各方面革新的發展出一分力,我深感自豪;另外,我也期盼能藉這次回顧展,讓全球觀眾了解圖像傳意的藝術,並以新的思考角度視之為香港視覺文化的一部分。」

  石漢瑞的跨文化設計,深植於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並將這座城市推向國際舞台。他的作品是香港視覺文化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