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研究助開發漸凍人症藥物

  俗稱「漸凍人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影響患者大腦和脊髓,令肌肉及協調能力退化,最終導致呼吸衰竭。全球漸凍人症的發病率為每10萬人口約有4.4人,至今仍未有治癒方法。中大研究團隊昨公布一項與英國牛津大學最新研究,揭示漸凍人症一種新發病機制,發現患者基因的神經元中轉錄因子Yin Yang 1(YY1)的功能受干擾,進而激活致病信號通路,導致脊髓神經元細胞死亡,引致漸凍人症,故冀以此作為治療藥物靶點。有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

  研究團隊表示,當這一致病信號通路被抑制時,漸凍人症患者脊髓運動神經元的細胞功能障礙將得到改善,凸顯了該信號通路可作為治療漸凍人症神經毒性的潛在藥物靶點。團隊正篩選新的候選藥物,並測試它們在細胞和果蠅模型中,抑制神經細胞死亡的功效,隨後計劃在鼠類和靈長類模型上進一步測試。

  此外,香港肌健協會早前建立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共收集全港四分一患者數據,顯示患者平均於55歲發病,患者平均向4名醫生求醫,進行5次詳細檢查(如肌電圖、神經活檢、抽骨髓等)才確診,平均花近1年時間,12%更用上逾2年;三分之二患者現已嚴重殘疾,存活時間由數個月至10年不等,中位數為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