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典當業文化

  羊咩

  近日在網上發現一個關於保育當舖的群組,喚起大眾關注典當業的傳統文化。本港仍有不少地區如九龍城、深水埗等還有歷史悠久的當舖,掛在外牆的霓虹燈牌,多是紅底白字,採用「蝠鼠吊金錢」圖案,因「蝠」與「福」同音,「鼠」是指老鼠,據說供奉鼠神,祈求牠們勿破壞抵押的物品。

  當舖大門正中設有俗稱「遮醜板」 的屏風,還有用以防盜,高人一等的櫃枱。當舖負責鑑定抵押品及把關估價的人稱為「朝奉」,那是古代低級官員的名稱,民眾喜歡親切地稱呼他為「二叔公」。以前看粵語長片,窮困家庭生活捉襟見肘,典當是等閒事,連大棉胎與舊衣服也拿到當舖典當。戲中反映那些年,當舖是小市民周轉不靈,張羅應急錢的地方。

  現今當舖的布局設計,雖依循昔日傳統,但抵押品除了名錶、金筆、珠寶和金器首飾,更多是新款手機與電子產品,今天顧客除了基層的普羅市民,外傭群組也成主要客源。

  而且,「當」、「典」、「按」和「押」原來是有分別的,當期最長的是18個月的「當」,16個月為「典」,12個月為「按」。至於「押」再細分為8個月「大押」,6個月的「中押」與4個月的「小押」。

  現在當舖真說起來已名不副實,因「當」這經營模式早已消失,目前大都以「押」的模式運作,當舖的門上都寫有「押」字。有人戲言,今天當押業雖步向式微,但擔當朝奉這職位的人,可說是把關嚴格,十分專業的角色,他們要「金睛火眼」作出正確的判斷,稍一不慎,收到不值錢的典當物品,便要賠本了。典當業文化,真的大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