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醫院驗超聲造影快夾妥
服務擴至全港公院病人 輪候2年減到3個月
香港市民對公立醫院服務需求殷切,檢查往往需等1年至3年。醫管局善用落馬洲河套區的「中央援港應急醫院」,繼早前引入放射診斷服務後,該院兩部超聲造影機下月12日起將為全港公院病人提供一般腹部、盆腔超聲造影檢查(包括肝膽胰和泌尿系統等),初期每周服務72人次。新服務令使用超聲造影檢查服務的非緊急病人輪候時間,由目前最長1至2年大減至3個月內。院方亦由下月起擴大顯影電腦掃描造影檢查服務,全面啟用3部電腦掃描器,提供腦部、鼻竇、眼眶、腹部等造影檢查,並擴至全港公院病人。
由中央政府援建的落馬洲河套區「中央援港應急醫院」在疫情復常後成功轉型,月前開始提供日間醫院服務,繼早前開展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等服務外,醫管局逐步在應急醫院拓展超聲造影服務。
醫管局昨安排傳媒參觀該院設施及服務。該院的放射診斷服務截至本月中,已完成約4,800個電腦掃描及約1,600個磁力共振掃描個案,預計今年底可完成7,800個電腦掃描,以及2,000個磁力共振掃描個案。
醫管局放射科統籌委員會主席李醒芬表示,只要病人願意到該院接受服務,輪候時間將大大縮短,以電腦掃描為例,由在公院申請服務當刻起計,病人輪候時間由120個星期縮短至36個星期,磁力共振掃描輪候時間則可由120個星期縮減至少於一年。
應急醫院早前已積極拓展多個服務範疇,除放射診斷外,亦設立內窺鏡檢驗部、微生物化驗室及提供睡眠測試。當中睡眠測試地點為10間配備獨立洗手間的單人房間,由10月底啟用至今,已為逾百名病人提供測試。
展望未來,院方表示會繼續致力善用應急醫院設備,包括在現有範疇上進一步加強服務。
新界東醫院聯網臨床服務統籌冼藝泉透露,醫管局正計劃進行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檢驗,將有助觀察患有維生素D缺乏症或嚴重骨質疏鬆症而正接受維生素D補充治療的病人,以及診斷懷疑患有維生素D中毒的病人。
冼藝泉坦言,現時醫院內可用的設施和空間已發展得「八八九九」,差不多用盡,接下來會配合政府的時間表及方向,研究可否運作更長時間。
今年5月,不慎跌倒的黎女士一向患有脊椎神經問題,跌倒後情況轉差,早前向瑪麗醫院求醫,獲安排做磁力共振掃描,惜輪候者眾,要排期到2026年1月。
專車接載 病人更舒適
延至7月黎女士接獲醫管局通知,邀請到中央援港應急醫院接受放射診斷服務,排期時間大幅縮短至今年11月底。她得悉後曾擔心路途遙遠,又以為醫護團隊是內地人,擔心溝通問題。原來應急醫院有專車接載病人往返上水、屯門或元朗,她又發現協助應診的醫護全是香港人,沒有溝通問題,更喜出望外是服務水準一流,整個應診流程又快又順暢,由登記到檢查完畢只需個多小時,直言到應急醫院檢查反而更舒適、快捷,「感覺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