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有類

  王煒東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訓輔主任

  在一次例行體能測試上,我踏着健身單車跟測試員傾得投契。測試員曾是特殊學校的教師,她說自己樂意聆聽智障同學吐心事,不怕學生的口水鼻涕,也不怕觸碰學生的大小二便;又說自己不會一視同仁,不會把所有人看成一樣。體能測試完畢,留在我心中最疑惑的一句,就是「不會把所有人看成一樣」。

  這句話令我想起萬世師表的「有教無類」。孔子說,要把所有學生看成一樣。追溯「有教無類」的原文出處,這句話記錄在《論語·衛靈公》中,指在施教過程中,只要學生有心學習,老師就應用心教導,不應考慮學生的貧富貴賤。「有教無類」出於當時特有的社會背景,跟現代的社會環境不盡相同。免費教育已減少了對貧窮學生的阻礙,反而遇到「不想學」的學生是今天教師同工的煩惱。

  筆者見過很多勤力的學生,每次默書都只能寫出外星文。他們不是偷懶,這只是他們的學習特質。我又遇過一些總愛「煩」着自己的學生,總在我最繁忙的時候橫抱着我的胖腰,不准我工作。他們不是煩,他們當中有些從未見過爸爸;又有些總愛「破壞」,把文具拆爛,取去課室的橡筋、萬字夾、寶貼等「做實驗」,然後在小息時走到我面前解釋實驗的科學原理。

  「不想學」有時只是行為問題的表徵,背後承載着學生的成長經歷、個人特質、家庭背景等。如果把狹義的「有教無類」拉闊,我反而認為在今天的教學環境中,「有教有類」更加有助學生成長。選用施教的策略、力度、重點前,還是要先參考學生的特質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