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立法禁劏客 不能僅譴責

消費者委員會昨日點名譴責銅鑼灣4間涉及不良銷售手法的藥店,今年首8個月共接獲49宗有關該4間店舖的投訴,大部分涉及俗稱「斤變両」和「両變錢」的不良營商手法。本港零售和旅業市道不振,當局致力推動夜經濟,吸引市民和旅客在港消費,冀讓市面重拾活力,如果不能及時整肅此等不良店舖的「劏客」歪風,恐怕會被「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根據消委會公布的資料,涉事4間店舖位處旅客常到的銅鑼灣黃金地段,並且是「慣犯」。消委會在2021年至2023年8月間,共接獲96宗關於以上4間藥店在售賣中藥材及乾貨海味時的投訴,此前曾分別約見店舖負責人,儘管店方願意退還部分或全部款項,或承諾改善營商手法,但至今仍不斷接獲與該4間藥店有關的投訴。商業登記紀錄亦顯示,有兩間藥店由同一間公司營運,藥店改名是業內慣常伎倆,以「換湯不換藥」的經營模式,繼續瞞騙消費者。
類似的黑心銷售手法存在多年,屢禁不絕。數天前,海關亦曾透過「放蛇」,破獲一間位於尖沙咀重慶大廈的藥店,店方除了企圖兜售冒牌貨外,亦以「斤變両」手法呃客,行動中拘捕兩名銷售人員。海關表示,留意到有部分不良藥店及參茸海味店,在銷售過程應用虛假說明,並用「斤變両」和「両變錢」手法,專門以遊客為目標。專家批評,黑心店舖主要欺負旅客不熟悉香港,遇事擔心影響行程及沒有時間作證,心存僥倖鋌而走險,當局必須有針對性地修改法例,堵塞漏洞,否則亂象只會不斷發生。
本港過往有「購物天堂」的美譽,商家均自覺奉行「童叟無欺」的優質服務。然而,法例未能與時俱進,被無良商戶乘虛而入,令歪風不斷蔓延。「斤變両」和「両變錢」的宰客亂象是時時發生、人人知道的問題,當局卻束手無策,正正顯示法例存在漏洞。事實上,店東只要僱用店員充當替罪羔羊,被揭發後又能重新註冊換個店名繼續騙人,說明法律未能有效打擊主使者,光靠譴責,更加無法起到實質效果。當局應該果斷立法修例,一旦有「斤變両」欺騙行為,商家不僅要坐牢,還會被取消店東資格,相信就沒有誰敢再欺騙消費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