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職業倦怠 六表徵你有冇?

  港人習慣在高壓環境工作,不少人更自嘲是「社畜」。當出現長期焦慮、不想上班、未開工已疲憊不堪,很有可能已患上職業倦怠(Job Burnout)。若置之不理,隨時誘發嚴重疾病,甚至產生自毀或暴力傾向。有專家指出,打工仔步入中年,容易因自我否定而誘發職業倦怠,宜及早向醫生或職業治療師尋求專業意見。想知有沒有患上職業倦怠,以下六表徵你中幾多樣?

  (文章由SEEK旗下領先的香港網上求職招聘平台JobsDB提供)

  生理徵兆:失眠、頭痛、腸易激、脫髮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定義,倦怠(Burnout)指因工作、生活習慣及社交對象等而感到疲憊,從而對生理、情緒和精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患者絕非懶惰,而是渴望工作卻力不從心。

  中年打工仔的職業倦怠源於揮之不去的職場、生活或社交壓力,與中年危機相似。倦怠對生理的影響主要是失眠、頭痛、腸易激綜合症(如長期肚瀉或便秘)、體力下降、加速脫髮、甚至血壓高。若這些問題持續,即代表健康響起警號,有機會進一步誘發中風等疾病。

  情緒徵兆:長期焦慮、未開工先疲倦

  職業倦怠最普遍徵狀是長期焦慮。這種情緒會纏繞在工作及工餘時間,例如充足休息過後,仍然覺得體力或心力未能恢復,甚至繼續維持一段時間;出門上班前已開始心力交瘁,有抗拒出門上班的念頭;工作期間每一刻都十分難捱,在面對工作時有不能忽視的抗拒情緒,甚至出現悲觀的想法;處理工作時力不從心,效率下降,完全影響工作表現;甚至到下班後或放假時,每當想起工作就感到挫折,無精神陪伴家人或外出社交。嚴重者或有暴力傾向,導致家暴或工作間暴力問題。

  難接受能力走下坡者高危

  職業安全健康局2017年做過本港打工仔職業倦怠的研究,以「哥本哈根疲勞量表」(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的評分準則,分析近2,000名在職僱員的倦怠傾向與關係。調查發現,受傷和長期病患僱員較易出現職業倦怠及身心問題;運輸、倉庫及通訊業僱員在個人、工作及社交上的倦怠指數最高,其次是建造業工人,反映體力勞動工作較易有職業倦怠;每天工時逾10小時的受訪者出現倦怠的機會,較8小時內的受訪者為高。研究又發現,工時長往往與睡眠、休息、運動時間不足相關,引發倦怠。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指出,不少打工仔身兼多職或在職進修,「做到個人謝晒而出現Depression,就係最Classic嘅Burnout」。他指中年人若在職場上開始放慢腳步,僅維持有限度工作量,更容易達至Work-Life Balance,職業倦怠的風險理應較「搏殺」的年輕人為低。惟他指本港不少中年人無法面對人生階段轉變,不論男女都難以接受體力、腦力以及社交能力走下坡,未能順利過渡至知足常樂、平淡是福的準退休心態。加上子女長大開始離巢,孤獨感增加亦可能令倦怠加劇。他相信,最有效預防倦怠之法不外乎針對弱項多加鍛煉,例如抽時間做運動以增強體力、進修增值,或在家庭以外重新建立社交生活。中年打工仔的心態也須轉變,切忌為職場生涯「倒數」,反而「應享受可以做多一日得一日」。

  職業治療師「OT姐姐」指,治療職業倦怠一般會先協助患者認清倦怠成因, 繼而透過壓力處理等技巧訓練,增強應對倦怠的意志;治療師透過對話,令患者學懂自省並主動改變行為,循序漸進導向積極想法。她強調,任何在職人士都可能隨時出現職業倦怠,不止限於中年人。當情況惡化至傷害自己或他人,應到公立醫院精神健康診所求醫,如有需要將轉介至精神科職業治療作職業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