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源頭減廢解決垃圾問題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解決都市廢物問題一直是當局頭痛的問題,「轉廢為能」成為各地處理廢物的新方向。不過,近年本港當局推展不同措施,例如優化膠袋徵費等,並配合減廢和回收相關宣傳教育,但固體廢物總量仍持續高企,說明只靠「轉廢為能」設施並不足夠,做好源頭減廢才是最徹底有效方法。

  位於石鼓洲的垃圾焚化爐I·PARK1「源·島」,是本港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其中一個大型組件已於二月初由珠海運抵本港。設施以「組裝合成」興建,隨着其餘組件於今年第三季前到港,設施預計於2025年正式投入服務。這座「轉廢為能」設施每日可處理3,000公噸廢物,每年能輸出4.8億度電,減少排放約44萬公噸溫室氣體,距離達到「零廢堆填」和碳中和目標雖然近了一步,但對於有增無減的都市廢物而言,難免有點杯水車薪之感。

  政府強調會興建更多「轉廢為能」設施,以達到減碳、減廢目標,但眾所皆知,要有效根治都市廢物過多的問題,單靠「轉廢為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故此,除了目前興建中的石鼓洲焚化發電設施,第二座位於屯門曾咀的焚化發電設施(I·PARK2)亦預計於2030年代初啟用,進一步提升整體的廢物處理量。當局有計劃物色更多選址興建相關設施,以填補剩餘廢物量的缺口。

  事實上,本港過往數年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總量持續增加,當中可被回收的廚餘和廢塑膠卻佔大多數,若廢物量持續增長,當局未來必須不斷覓地興建焚化發電設施,以填補擴大的廢物量缺口,對本港長遠發展非常不利。今年年中本港將實施垃圾收徵費,期望能更進取地推行和實踐其他相關政策,讓香港得以持續發展。同時,當局必須加強推展減廢工作的力度,透過宣傳和教育,提高市民源頭減廢的意識,潛移默化讓市民養成環保習慣,才是最有效治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