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倡粵港共拓風能光伏

  以離岸及飛地形式合作 推動灣區實現雙碳目標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產業國際論壇暨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研討會1日在廣州舉行,有學者提出,大灣區光伏裝機容量與經濟發展程度不匹配,特別是香港不足100MW,風力發電更幾乎為零,接下來,應推動大灣區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聯合創新和應用的協同發展,推動大灣區整體實現雙碳目標。香港理工大學專家建議,香港可與廣東合作建設離岸風場及以飛地的形式投資建設光伏發電站,在新能源領域融合發展。

  SEMI中國光伏標準技術委員會主席宋登元指出,當前,我國在光伏能源技術、產業規模和應用方面,在全球均處於領先位置。比如,硅晶光伏產業鏈方面,我國硅材料提純、單晶硅生產、拉棒、切片,再到光伏電池和電池板,佔據了整個光伏市場97%的份額,基本是全球主流技術。

  廣東是全國經濟第一大省,但也是能源資源「小省」,用電量高居全國第一,用電價格亦屬於最高檔級,能源換擋升級需求大。當前,廣東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約為15.9GW(全國約400GW),全國排名第四,與經濟排名不匹配。

  宋登元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人多地少,分布式光伏發電在工業區、城市建築、交通等領域,有着廣闊的前景。同時,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電網布局有較大優勢,非常適合分布式光伏發電的輸送。

  冀兩地合作開發離岸風場

  同屬大灣區的香港,在發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方面,更遠遠落後於內地。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香港太陽能學會會長楊洪興告訴記者,香港可再生資源領域存在規模小、價格高的問題。比如,在特區政府光伏上網電價補貼計劃(即FIT)推動下,香港不少屋頂安裝了太陽能光伏系統。由於價格高(每安裝1W約20港元),社會對使用太陽能的熱情並不高,當前總裝機容量不足100MW,相當於廣州黃埔區的一半左右。風能方面,香港尚未有大型風力發電裝置,只有1個800KW的風力發電機,且比較落後。「因此,香港要同步實現雙碳目標,任重道遠,接下來政府和業界要花很大工夫才行。」

  楊洪興認為,包括FIT計劃在內,香港推動可再生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政策多是短期的,缺乏像內地那種中長期規劃和政策。另一方面,則是要大力發展光伏和風能產業,這也是最重要的。

  楊洪興做過專項調研,他認為,雖然香港水域面積有限,但依然可以大力發展離岸風場(海上風力發電)。可以利用廣東廣闊的水域,粵港兩地合作開發離岸風場,就是很好的路徑。把大灣區乃至廣東其他地市海域連成一片,利用海上風能發出更多的電,非常有潛力。發展光伏太陽能方面,同樣可以參照此模式,在廣東某個或某幾個區域,香港投資或與內地合作安裝光伏板,建設發電站。當前,廣東規劃布局了很多光伏發電項目,香港可以參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