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沉船發掘解構 見證卓越造船技術

  中國是世界造船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帆船建造技術很早就領先於世界。其中,產自福建的「福船」頗具代表性,是鄭和下西洋的主力船型。如今一艘800年前的「福船」——「華光礁Ⅰ號」,就用它滄桑的身影為人們講述着中國古代的航海故事。「華光礁Ⅰ號」是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於2007年和2008年兩次實施考古發掘。沉船作為水下發現的體量最大文物,是我國古代造船工藝及遠洋航海技術的完整再現。

  文、攝:記者 何玫

  武漢理工大學船史研究專家頓賀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經考證,「華光礁Ⅰ號」是一艘「福船」。「福船」是漳州、泉州一帶建造的遠洋貨船,是我國古代四大船型(福船、沙船、鳥船、廣船)之一。「華光礁Ⅰ號」長度大概25米,排水量150噸,載重量在100噸以上,其船板有5-6層,經考證這艘船沉沒時間為800年前的南宋時期,可估算出它的航行時間在6年以上,已接近使用年限。

  頓賀教授告訴記者,「華光礁Ⅰ號」特徵十分突出,除了魚鱗搭接、多層船板外,還有鐵釘連接、龍骨結構、艌料以及便於升降操縱的風帆與使帆技術等。這些在《馬可·波羅遊記》中都曾有記述,馬可·波羅將「水密艙壁」、「多層外板」、「可起倒桅杆」、「艌料密封」等先進的中國古代造船技術傳播到歐洲。

  「水密隔艙」列入「非遺」

  其中,「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大約發明於唐代,據清代嘉慶時的《西山雜誌》記載,唐代天寶年間,泉州地區所造海船已有「十五格」,即船上分出15個隔艙。「水密隔艙」是福船建造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優勢在於:一是當船隻發生觸礁等事故時,船艙不會整體進水,仍能保持相當的浮力,從而提高了船隻安全性;二是船上分艙,不同種類的貨物可放在不同隔艙裏,為裝卸和管理貨物提供了很大便利;三是艙板跟船殼板緊密連結,起到了加固船體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而且取代了加設肋骨的步驟,使造船工藝得以簡化。

  頓賀教授介紹,「水密隔艙」技藝,18世紀末傳入歐洲,19世紀歐洲才開始使用。此後,這一技術逐漸為世界各國造船業所普遍採用,對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並一直沿用至今。2010年該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著名的「泰坦尼克」號郵輪「水密隔艙」數量偏少等設計缺陷,是致慘劇發生的原因之一。「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悲劇催生了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海事公約《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的誕生。該《公約》要求:客船的水密分隔必須保證船舶在假定的破損後,仍將保持在一個穩定的位置和分艙等級,對於客船而言,船的長度越長,則分艙等級越高。

  船載萬餘民窯瓷器

  「華光礁Ⅰ號」裝載的貨物主要是南宋的外銷瓷器,包括青瓷、青白瓷、醬釉瓷等,另有小量景德鎮青白瓷與龍泉窯青黃釉瓷,總計出水瓷器及各種文物達一萬多件。

  這些瓷器採用宋代常用的刻花、劃花等方法裝飾,紋飾以花卉為主,有荷花、牡丹花、菊花等,還有人物紋飾和吉祥文字。其中有大量的粉盒,是供婦女存放脂粉、香料之用的化妝盒。「華光礁Ⅰ號」上的粉盒大多為圓形,橘瓣形狀,盒蓋上模印各種花卉圖案,有六星花卉紋,十二朵團菊紋、折枝牡丹紋、針葉紋,還有折枝荷花紋、草葉紋等,十分美麗。

  「華光礁Ⅰ號」上還裝載了不少「吉」字瓷碗,碗的內壁畫有草葉紋,碗心有一個「吉」字,其中一件刻有楷書「壬午載潘三郎造」字樣。考古專家分析認為,「華光礁Ⅰ號」上的瓷器大部分為福建民窯燒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