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物騰貴市民苦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入冬了,香港天氣仍未見冷,但市民面對明年的前景卻是冷了一大截。短短兩星期,市民收到樣樣加價訊息,而且全部都是生活必需。繼兩電之後,多個交通工具收費隨即宣布加價,就連剛剛調整收費不久的的士亦申請加價。最諷刺的是加幅閒閒地都一成以上,遠遠超過打工仔薪金加幅,更何況明年有否加薪仍是未知數。這樣發展下去令人憂慮,政府豈能坐視不理。
受到燃油價格上升影響,兩電先前宣布加價19.8%與45.6%,已令人難以置信,未料卻只是加價潮的開端,巴士公司隨之而來宣布申請加10%至20%,渡海小輪更加價一倍,同時取消長者免費優惠。此外,剛在今年7月才加了價的的士也宣布申請再加價,每次起錶加6蚊。
事實上,自今年初開始,物價已不斷提升,日用品、藥物和罐頭食品都在不知不覺間加價3%至5%,行走港島的電車加價已成定局,煤氣在今年6月亦已加了價,一間本港大型連鎖傢俬店直言,不得不將部分成本轉嫁消費者。
本港生活開支上漲,市民收入卻是捉襟見肘!一個求職網站最近發布的薪酬調查報告指出,於今年9月訪問481間香港商業機構,受訪僱主預期明年打工仔平均加薪只有1.6%。試問不足2%的加薪怎能追得上接踵而至的加價?除了降低生活質素死慳死抵,別無選擇。
香港昔日一直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積極不干預市場運作機制。其實,說明白一點,就是政府不會「落水」干預市場的運作。誠然,在市民收入穩定,通脹受控制,天下太平的日子,這種制度勉強說得過去。上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上表明,香港發展理念已改為結合「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期望他說到做到。疫情3年,經濟一蹶不振,市民生活愈來愈苦,特區政府不能再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