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洪流中 叩問虛實邊界

  歌劇《逐流人生》亞洲首演

  Facebook,WeChat,Ig……有多少個賬戶,就有多少個「我」。哪個才是真的「我」?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即將帶來德國多媒體藝團phase7 performing.arts的AI歌劇《逐流人生》(Chasing Waterfalls),在人機互動的數碼狂流中叩問真實與虛擬的邊界——美好的虛幻世界也有可能是深淵。演出於今年9月在德累斯頓森柏歌劇院首演,好評如潮,即將上演的香港演出是其亞洲首演。記者連線phase7藝術總監史雲·蘇連·貝雅(Sven Sören Beyer),請他解密AI與歌劇間的奇妙緣分。

  文:尉瑋 圖:香港新視野藝術節提供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世間萬物,唯有變化本身才是永恒。數碼世界亦如流淌不息的河川,在數據瀑布的沖刷下,嘗試去抓住自己的數碼分身,是否也如同握緊拳頭嘗試攥緊沙粒,徒留枉然?

  《逐流人生》將人類與其數碼分身同時放置在舞台上,透過階梯形的舞台裝置、流變不息的電子投影,人類與AI共同沐浴在數據流中,真實與虛幻間的界限時隱時現。

  「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創造了自己的數碼分身,但是同時沉溺其中,這是危險的,是某種自我麻痹。在虛幻的世界中我們創造美好假象,但現實也許遠不是這樣。」貝雅說,「之所以取名為『Chasing Waterfalls』(直譯為『追逐瀑布』),因為虛擬世界不停流動,難以捕捉。」

  貝雅說,由於AI的參與,每場演出都將不同。AI不僅是創作時的技術手段,亦將真正踏上舞台擔任角色,成為人類演唱家的數碼分身,實現「人機交互」的現場互動。「在這裏,AI像是一個夥伴,或是一個敵人,又或者帶有某種童話色彩。」

  呼應時代現實

  藝團向來對新技術與劇場的融合感興趣,擅長把音樂、影像和新科技融為一體。「我們喜歡運用新技術,因為我們就成長於這個世代,想去探索技術如何創造情感,這是有趣也充滿挑戰的過程。」《逐流人生》的創作請來柏林聲境工作室kling klang klong譜寫電子音樂,香港炙手可熱的青年作曲家李一葦共同作曲兼指揮,再加上T Systems MMS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支援,一起完成實驗。

  「對我來說,技術的探索是劇場發展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現在我們就生活在AI的時代,隨便拿出一部智能手機,可能就有十多個AI程式在運行。這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我們不自覺的時候,很多決策已經由電腦來完成,而非人自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想要去探索這個主題。」貝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