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十問歌 問診不求人

  望聞問切是所有中醫師的入門,易學而難精,「四診」都是中醫收集病人疾病訊息的重要手段,其中問診醫師會透過口頭詢問病人,了解現有症狀及病史,幫助醫師作出正確診斷。望聞問切四診同樣重要,而問診相對容易掌握,於日常生活中亦可作為自我診斷的一個好方法。現在,讓我們先背好中醫「十問歌」口訣,將箇中奧秘娓娓道來。

  文︰蔡梓銘中醫師

  一問寒熱二問汗

  中醫這首問症詩是這樣寫的:「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首先,「一問寒熱」放在詩的首句是有原因的,因為寒熱揭示了全身的氣血能量分布,這在分析疾病、確立治療方案時都是非常重要,因為中醫的精粹,全在「平衡」二字。譬如一個人四肢冰冷,相對來說他的軀幹部位肯定相對較熱,此時是能量不能從人體內部透達向外、流向四肢,因此治療上也就是要用方法將能量透達出來,輕症的醫師可能會讓病者微微出汗,或是多日曬一下就好了。

  二問汗就是要知道身體能量出入的平衡狀況,所有不正常的出汗都是問題。「自汗」的患者無緣故出汗,而且少許活動就會加重,說明整體能量出太過了,要將能量收斂回來,適合多靜坐、食酸性食物;「盜汗」的人則是在睡眠中汗出,醒後則汗止,代表內在虛耗較嚴重,要注意休養了。相反,難以出汗的人,就要考慮整體能量出入受阻,除某一小部分人是因身體非常疲倦、體內虛弱過度引致的之外,大多血脈都呈現一種收斂的狀態,也就是一種中醫定義為「寒」比較重的人,病情愈長,寒勢愈深入,更要注意情緒的調養與戒食生冷。

  三問頭身四問便

  分別是指人們頭身及大小二便的狀況。你的頭痛嗎?是酸痛、脹痛、空痛、牽扯痛、冷痛、熱痛、重痛,還是刺痛?痛點在什麼位置?大小二便正常嗎?大便爛?乾?顏色怎樣?小便又順暢嗎?重點在於用症狀來分析人體氣血的流向。人體氣血只有四種基本運動模式:升、降、出、入,譬如一個人出現頭暈,要不就是氣血上不來,伴有頭酸痛、有點虛浮感(升不及);要不就是氣血上得太過了,伴頭脹、面色較紅(升太過)。又譬如大小便出問題了,拉肚(降太過)、便秘(降不及)都是常見的。

  九問舊病十問因

  總結而言,就是治病必須求因,釐清了疾病的走向、病位後,就要問自己這個問題是怎樣來的,是飲食不節?情緒不佳?還有妄自胡亂用藥等,都是很常見的原因。知錯然後積極改正,離康復也就不遠了。寥寥幾句詩,囊括了中醫問診的大部分內容,雖然一般醫師都懂十問歌,但實際上卻沒有多少醫師會照着十問歌來問診,只因不同科別的醫師會有自己一套診症的方法,不同風格的醫師也有自己收集訊息的方式。所以,問診只是一種工具,為的都只是得出正確的診斷,最後造福病人。

  五六七八定病位

  五問食慾代表的是脾胃的健康,六問胸腹代表心肺,七問耳朵的狀況及口渴與否就代表肝腎。因此,單問飲食、胸腹、耳的功能,就能大致鎖定疾病病位了。首先,病人的食慾,除了能提示脾胃功能好壞外,有時候也能提示疾病即將好轉。不論成人或小兒感冒,本來人困重乏力,不欲飲食,如果在治療的過程中胃口好轉,就說明感冒接近痊癒。而在長期重症卧床的病人中,胃口的提升則多數提示疾病向好轉化中;胃口轉差則提示預後不良。

  第六問胸腹,基本代表了心肺的流通情況。如果只是突發輕度的胸痛胃痛,按壓右手內關穴是最佳的調養方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生理期間,雖然不少人會伴有胸部乳房脹滿,但若症狀加重或甚至有脹痛的情況的話,多提示胸部及下腹部的經絡流通受阻礙,就要留意月經期間有沒有相應明顯的經痛及血塊出現,有需要的話建議要向中醫師諮詢一下。

  而第七第八問,耳朵的狀況和口渴與否就與肝腎的關係最密切,輕度、間斷的耳鳴最容易被病人忽視,其實多與勞累、熬夜相關,尤其症狀持續的話,為了避免症狀加重或釀成永久的聽力損傷,還是盡早求醫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