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磚雕 古藝翻生
磚雕,別稱「雕花」,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三雕」之一,也是中國古建築雕刻中的重要藝術形式。傳統意義的磚雕,以徽派、蘇派、京派、嶺南派的青磚雕刻為代表。源於宋盛於明清、看似「小眾」的閩南磚雕,不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廣泛存在於東南亞等國家,是綿延海外的中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印記。年輕磚雕藝人伍建東與紅磚為伴20載、刀藝精湛,2021年7月,福建泉州申遺成功,更激發了他的創作激情。在國潮興盛的當下,他把閩南磚雕在生活用品中呈現,歷經烈火與刀鑿,重新賦予其靈魂和承載文化的使命。
文、攝:蔣煌基
「閩南磚雕,保留紅磚釉面,整體喜慶紅潤,更符合中華民族審美主流。」伍建東的工作室內,幾面寬大的牆壁上都是磚雕作品,有的是古建築原版磚雕復刻,有的是他的原創,「和多數非遺技藝一樣,磚雕師徒口口相傳為主,文字和圖紙極少,復刻是為了傳承。」他用老紅磚雕刻的掛飾、茶盤等,放大了磚雕的裝飾和實用屬性,將原本「束之高牆」的藝術融入生活,契合時代需求。正埋頭伏案的磚雕藝人伍建東,時而用木鎯頭敲,時而用刻刀刻,刀鋒與紅磚相觸,迸出或筆直、或婉約的線條。磚屑紛飛後,冰冷的磚面瞬間蓮開朵朵。
輾轉閩南拜師學技
在福建閩南及台灣地區,紅磚砌牆、紅瓦鋪頂、燕尾飛簷、馬背蜿蜒的紅磚古厝不勝枚舉,多姿多彩宛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台灣藝雕家陳逢顯介紹,「磚」文化約於400多年前自大陸傳入台灣,後來一度得以發揚光大,在台灣留下許多美麗的磚造建築和磚雕藝術,如板橋林家花園、宅第、寺廟等現在還可以欣賞到磚雕之美。閩南磚雕,早期用以裝飾達官貴人的宅院和廳堂,雕刻精巧,富貴華麗。清後期,磚雕趨向繁縟細巧,體現了繪畫的審美情趣,盡顯能工巧匠的藝術才能,「紅磚厚度一般在3厘米之內,決定了閩南磚雕的藝術風格以浮雕為主,結合線雕、平地沉雕技法,且因擔心斷裂和損壞,少用鏤空、透雕等技藝。」伍建東說:「傳統磚雕精緻細膩、氣韻生動、富有金石味和文化等特點,可以說,一塊磚雕,就是一片藝術天地,是古厝的門面,為古建築賦予靈動生命。」一幅磚雕作品,有選磚、設計、描線、雕刻、打磨等幾道工序。最難在於既要保留紅磚的釉面,又要體現圖案的美感和層次。「閩南磚雕匯集了雕刻、繪畫、書法等多種美學技藝。」他說。
20年前,伍建東在一次閩南紅磚古厝攝影的經歷中,開始思考如何留住磚雕這門藝術。「被遺棄的古磚牆很美,但也很破敗,心裏惋惜和不捨。」回家後,他拿起篆刻刀對紅磚「下手」,希望賦予古老紅磚全新的生命和價值,從此雕雕鑿鑿就是20年。為更好地傳承閩南磚雕技藝,伍建東依古禮拜老磚雕師傅為師。他輾轉閩南各地,只要聽說哪裏有老師傅,就上門請教,在掌握磚雕技法的同時,也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磚雕風格。「閩南磚雕入門簡單,有磚有刀就能刻,但紅磚的釉面不可修復,稍微失誤就得作廢,無法像青磚雕刻失誤了可打磨後再創作。」伍建東說,雕刻時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有時候做一個細節三四個小時,久了身體和精力都扛不住。伍建東在學習傳統技藝的同時,又將現代生活美學融入磚雕進行了創新,「題材和表現形式都要讓年輕人喜歡,技藝才能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