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區」職位 倡倍增至150萬

  嶺大報告促解決職住失衡 創科為主多元產業為副

  「北部都會區」將成香港新發展引擎之一。滬港經濟發展協會、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聯同身兼立法會議員的研究所副所長周文港昨發布研究報告,指新界北居民最關注「北都區」的交通及醫療問題。報告建議特區政府應解決職住失衡問題,以「創科為主,多元產業為副」的發展原則,將創造65萬就業職位的目標提升至150萬個,涵蓋醫療服務、教育、安老、育兒及再工業化等,構建多元化發展社區藍圖;又建議增設為兩地居民服務的私營醫院解決需求。

  報告主題為《深港合作大趨勢下北部都會區的交通基建、房屋醫療、地區設施和有利原區就業的經濟發展研究報告》,研究團隊於去年9月以街頭問卷形式,訪問1,013名居於天水圍、上水、粉嶺、沙頭角及打鼓嶺地區的成年市民。

  受訪居民最關心交通醫療

  結果顯示,當區居民最關心項目依次為「繁忙時間交通過於擁擠」(23.8%)、「公營醫療輪候時間過長」(22.1%),及「地區設施老化」(14.2%)。未來改變方面,受訪者最希望特區政府改善往市區交通(20%),其次是改善公營醫療(19.1%)。

  滬港經濟發展協會常務副會長關百豪進一步分析指,長者較希望政府改善公營醫療服務,而學歷較高的受訪者則希望解決宏觀經濟及城市規劃等問題。

  針對該區以至香港居民面臨的問題,報告認為在未來「北都區」規劃建設中,特區政府應加強反映民意的渠道,包括成立官民諮詢小組、改善諮詢方式,以提高市民對「北都區」建設的投入感;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下成立「深港合作——建設北部都會區規劃(聯絡)小組」;訂定客觀的關鍵績效指標(KPI)。

  增建醫院解兩地居民需要

  報告指出,在特區政府原計劃中,預計「北都區」最終可容納250萬人口。面對這一數目龐大的居民群體,政府不僅要解決居民跨區工作的交通問題,更要充分推動當區就業,按目前全港約有六成勞動人口推算,「北都區」應可提供約150萬個就業職位,原計劃中的65萬個崗位則遠不能滿足需求。報告並建議政府以「創科為主,多元產業為副」原則,為不同階層人士創造發展空間;另建議應積極對接「前海方案」,發揮香港既有制度和人才優勢,加強深港金融、創新科技、專業服務合作,以達至兩地共贏。

  報告還建議兩地一流大學在該區合作共建高端研究型高等院校;在該區設立與內地一流醫院合作的醫院,結合臨床、研究與科技,利用好非本地培訓醫護等機遇,積極開拓既能服務本地居民,同時面向內地市場需要為目標的私營醫療服務;積極考慮發行「『北部都會區』發展債券」,盤活社會的積極性和參與感;成立負責推動和管理發展新界北深度體驗式旅遊、可持續鄉郊生態旅遊的專責部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