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家房客
銀鷂
最近教導學校劇社的學生寫劇評,無意中接觸到五十年代的廣東著名喜劇《七十二家房客》,相信老一輩都有聽過。故事講述一條居住了72戶貧民的屋邨,居民都是勞苦大眾,小販、車伕、理髮師、磨刀人、算命先生、窮教師、歌廳舞女……他們每天為口奔馳,受業主和腐敗警察的欺壓,卻又能相濡以沫,肝膽照應。最後為了營救一個被迫做警察廳長填房的弱女,72戶居民互為配合,掩護弱女逃出包租夫婦及警察的魔掌,過程妙趣橫生,無任何過時的違和感。
更難得的是,學生在追本溯源時,發現這部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出品的廣東話劇,與香港電影文化有着深厚的傳承關係。1973年香港邵氏公司翻拍了《七十二家房客》,把背景從廣州搬來香港。2010年,本港又拍了一部《七十二家租客》,故事背景設定在頗具年輕人氣息的旺角西洋菜街,並且加入不少現代元素,但升斗市民抗爭業主的主線卻沒有變。而周星馳的名作《功夫》,故事原型明顯也是以廣東舊劇目的《七十二家房客》為藍本,同樣承傳了草根階層互相幫助,對抗惡勢力的元素,寨城三大隱世功夫高手為了救弱女而與斧頭幫對抗,最後犧牲了自己。
時下有不少青少年可能還以為香港的都會文化是獨一無二,誤以為是獨立於內地之外。其實,只要肯客觀鑽研深究,便會發現香港的所謂「獨有」的本土文化,是與現代華南文化息息相關,有着密切的傳承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