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臭鱖魚 美味傳天下

■餐館外景。
■餐館外景。

■臭鱖魚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鍾少華。
■臭鱖魚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鍾少華。

■傳統臭鱖魚。 受訪者供圖
■傳統臭鱖魚。 受訪者供圖

■豆豉蒸臭鱖魚。 受訪者供圖
■豆豉蒸臭鱖魚。 受訪者供圖


  安徽省黃山市地處皖南山區,群山環繞,水系充盈,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孕育在穿城而過的新安江中的鱖魚肉質醇厚美味,深受當地人的喜愛,而用獨特手法醃製烹飪的臭鱖魚成為了徽菜的傳統名菜。正所謂「無鱖不成席」,來到黃山,一定不能錯過的就是品嘗臭鱖魚。臭鱖魚傳承至今已有約200年的歷史,因其製法獨特,在保持鱖魚肉質鮮美的同時,更將鱖魚「臭」與「香」的對比體現得淋漓盡致,廣受食客喜愛。

  相傳早年徽商遠行,沿途放排,打魚為食,存放的鱖魚時間久了,易生異味,便以鹽抹之,翻來覆去,千里之外魚仍未變色,形正而味濃,滾油爆炒,異香(應該說是臭)撲鼻。後人將勞動者的智慧發揚光大,把臭魚的醃法進行了提煉形成套路,先用上好的精鹽醃漬鱖魚,比例要正好。製作精良的臭鱖魚出缸後,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淨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非但無異味,反而鮮香無比,是為上等佳餚。

  講究食溫 創新食法

  在安徽黃山有一家老字號,名曰「紫雲館」,創建於1885年。幾代徽菜大師推陳出新,依靠富有特色的傳統烹飪工藝,在業界獨樹一幟,長盛不衰。鍾少華是紫雲館第7代傳人,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臭鱖魚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介紹,臭鱖魚傳統技藝需精選優質活鱖魚,宰殺淨膛後,抹上薄鹽,放入特製的杉木桶內,壓上鵝卵石讓其入味,純自然發酵9天方可烹食。除了醃製鱖魚的手法考究,醃製的時間也尤為重要,時間短了,鱖魚散發的「臭」味會很沖,只有醃製7到9天的鱖魚,牠的香臭味才會更柔和,醃鮮風味才會更好體現。臭鱖魚雖聞起來微臭,但吃起來很香,肉質鮮嫩、醇滑爽口。也因此,前來黃山旅遊的全球各地遊客,品嘗一次之後就久久不能忘懷。

  向來喜歡鑽研菜品的鍾少華發現,臭鱖魚烹飪完成後,最佳的食用時間是10分鐘之內,一旦鱖魚冷卻,其魚肉就會隨着溫度的降低而慢慢變硬、變柴,這極大影響了鱖魚的口感。「最初盛臭鱖魚的餐具就是普通盤子,後來我們改用帶加熱爐子的餐具,通過持續加熱來延長鱖魚的最佳食用時間。」鍾少華介紹,食客反響很好,現在加熱爐已經成為臭鱖魚的標配。當時,基於持續加熱魚肉的原理,他還嘗試了在木桶內用加熱的鵝卵石作為鋪墊的「桑拿臭鱖魚」做法。經過不斷研發,鍾少華相繼推出了清蒸臭鱖魚、香辣豆豉臭鱖魚、臭鱖魚燒肉等新菜品。不僅如此,基於黃山市旅遊景區的遊客需求,鍾少華還研發了零食版各式口味的塊狀臭鱖魚。

  如今除了親自來黃山品嘗大廚烹飪的臭鱖魚外,還可通過網購,將冷鏈運輸的真空包裝臭鱖魚郵寄到家。鍾少華亦有自己的自創臭鱖魚品牌,通過互聯網銷售一年就能賣出300多萬條。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宣揚中國徽菜經典,推動徽菜文化發展,自己還做得遠遠不夠。

  記者趙臣 黃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