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服清熱毒 去瘡不留痕
時下俗稱青春痘、暗瘡等的痤瘡,屬於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以顏面、胸背等處生出丘疹如刺,並可擠出碎米樣白色粉汁為主要症狀的皮膚病。挑刺或反覆發作後,往往遺留色素沉着及疤痕。所以,中醫治療痤瘡的重點在於「整體觀念」、「三因制宜」及「辨證論治」,痤瘡的治法方藥靈活多變,內服、外敷、針灸等各具特色,安全有效。
文:藍永豪博士(香港中醫學會教務長) 圖︰資料圖片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內經》中就有關於「痤」的記載,通過古籍對病名的解釋,「痤瘡」、「面皰」、「面皰瘡」類似於現代痤瘡中的膿皰、結節、囊腫等較重的損害。至於「粉滓」、「粉刺」、「風刺」、「酒刺」、「粉花瘡」的概念相若,類似於現代痤瘡中的丘疹、白頭粉刺、黑頭粉刺等程度較輕的損害。痤瘡患者以青年較常見,多發於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顏面、上胸、背部等;初起多為細小丘疹,白頭粉刺或黑頭粉刺,繼而長出膿皰,甚則出現結節、囊腫。此外,皮損可有輕微瘙癢或疼痛,無明顯全身症狀。
辨證論治尋方劑
在中醫治療上,辨治痤瘡,當代多從「肺經風熱、胃腸濕熱、肝經鬱熱、熱毒挾瘀、痰瘀結聚」五大證候着手,常用方劑包括枇杷清肺飲、丹梔逍遙散、逍遙散、龍膽瀉肝湯、知柏地黃丸、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等,並加以化裁。丹梔逍遙散出自《內科摘要》,藥用牡丹皮、山梔、當歸、芍藥、茯苓、白朮、柴胡和炙甘草,能養血健脾,疏肝清熱,常用於肝鬱血虛,內有鬱熱證的痤瘡患者;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藥用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能清熱解毒,消散疔瘡,對熱毒內蘊的痤瘡患者尤為適宜。
根據筆者經驗,涼血化瘀的丹參、清熱解毒的連翹、清熱涼血的牡丹皮及赤芍最為常用;而清熱燥濕的黃芩、淡滲利水的茯苓、清熱涼血的生地黃、利水消腫的薏苡仁及清熱解毒的蒲公英亦為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