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陸上家 光陰載人情


位於港島南區的漁光村,村如其名,是一條供漁民上岸生活的公屋村,全村5幢大樓命名原則離不開海,雖然時至今日村民已不限於漁民,但該村仍籠罩濃濃的熱帶風情,細至去水口,大至透光天井、玄關、陽台等設計都迎合熱帶氣候所需,讓漁民安居樂業。研究香港社區故事的團體為本報逐一解碼該村的細節位,處處展現人性化和生命力,鄰舍之間的關係亦更加融洽。
文:專題組/部分圖片來源:房協、受訪者
漁光村的故事要由1960年6月颱風瑪麗襲港講起,當時風災在沿岸造成重大破壞,公眾關注「水上人」的福祉。同年,房協在香港仔建成第一個廉租屋村,並以漁民眼中的美好事物命名該村5座樓宇,分別是白沙、順風、海港、靜海及海鷗,供「水上人」岸上生活。
一場天災,掀起一條公屋村的傳奇,記載不少漁民大半生的故事,琼姐是其中一員。她與已上岸生活10年的漁民丈夫於1988年搬入漁光村,當時還盛傳漁光村會在5年內清拆,一家五口入住的300平方呎單位可能是生命中的一個中轉站,惟一住便33年過去。
憶起入住初期,家中大小都擠在單位內團團轉,整天人聲鼎沸,「當時小朋友仲細,大仔都係得9歲,5個人瞓一張碌架床。」一晃眼,子女漸長大,相繼分戶到該村其他單位成家立業,琼姐笑言自己一直「中轉」至2025年漁光村清拆重建為止,她最不捨的還是街坊情,「漁光村好有人情味,街坊、義工好一條心,經常互相幫忙,唔計較;屋村仲會搞旅行,去大嶼山、去機場食自助餐。」
與漁光村結緣的還有專門記錄香港社區故事的「城市日記」項目負責人黎穎詩,她憶述初次邂逅時形容:「有次去香港仔郊野公園行山,無意中發現漁光村,感覺驚為天人,點解咁靚㗎?」一次偶然的遇上、一股莫名的感動,令她決意為漁光村留下歷史印記,並在南區區議會支持下,展開「同話漁光村」計劃,收集街坊的生活點滴、探究該村的建築特色和歷史文化,並手繪25張建築圖,全方位留住漁光。
她表示,該村雖然舊破、連升降梯都欠奉,卻幾乎沒有住戶有怨言,反而只有深深的不捨,她腦中不禁疑惑:「為何他們會如此開心,為何他們寧願繼續住在這條老村?為何現時的新屋邨設備齊全,大家卻說以前公屋比較好?」其團隊成員帶着這些疑惑走訪多名建築師,得出的結論是該村建築師在設計上的心思慎密,使住戶愈住愈有感情,「所謂的巧思可能是很微細的,住戶未必一眼知道、發現,但住起來就是舒服,順心。」
「窿窿牆」通風 方便居民休憩
公共空間感是該村的最大特色,每座大廈的出入口和樓梯間,都採用方圓圖案交錯的通洞格柵牆,既能保持梯間光亮,又美觀。部分走廊牆上開窿的設計,加強樓宇的通風和採光;每層約三米闊的走廊,足以彌補單位面積太細的短板,讓居民可到寬闊的走廊抖抖氣,街坊能駐足交流,培養鄰里關係,「很多婆婆伯伯會在走廊曬果皮、曬衫。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家而言,沒有升降梯難以上下樓,但在走廊已有足夠空間做運動。」
她認為,目前社會的資源愈來愈充裕,但大家卻懷念舊屋邨,原因可能是舊屋邨處處有窩心設計。「我們希望在屋村重建前與居民深入訪談,記錄他們的故事和對重建的期望,再向房協或房委會反映,希望重建時可延續居民讚賞的設計,例如這條闊落的走廊,這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