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廈依山建 富足成一角




即將重建的南區華富邨有「平民豪宅」之稱,居民盡覽無敵海景、環翠山色,更是香港公屋史上首個能自給自足的小社區。首批入伙的居民在該邨度過約半個世紀,歲月靜好的背後,盡顯設計師廖本懷當初每個匠心獨運的設計,形成獨特的人文氣息。
文:專題組/部分圖片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華富邨是一條被山與海包圍的公屋,1970年入伙,首批居民馮先生與太太在山水之間度過半個世紀,「當然不想搬,街坊、社區都捨不得,這裏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十分高配。」華富邨的生活配套齊全,獲不少居民讚賞,以馮家為例,足不出邨已能滿足生活所需,上午兩老去酒家歎一盅兩件,然後馮先生去瀑布灣海邊散步、馮太就去街市買餸;一對子女亦在該邨升學。
硬件以外,有一種軟件叫數十年街坊情。曾擔任華美樓居民互助會會長多年的馮太坦言,街坊之間守望相助的精神十分難得,「過去我哋都未有安裝閉路電視,但街坊守望相助的意識特別高,咁多年基本上無乜爆竊發生。」然而,這個避風港即將清拆,街坊將各散東西,馮氏夫婦感慨說:「這份情依然在心中。」
居民對華富邨念念不忘,身兼設計師的前房屋署署長廖本懷更視該邨為得意之作。雖然是封塵50多年的事,但初見華富邨選址時的情景,廖本懷仍歷歷在目,他早年接受訪問時表示:「第一印象是這個維港,萬里無雲,海天一色,一見鍾情。」他對該邨的形容詞,全是豪宅廣告常用標語,確實當年他就有興建媲美豪宅的「野心」,故在勾勒該邨藍圖時,每個細緻位也絞盡腦汁。
雙塔天井設計 通風防盜兼備
為達致戶戶見海景、處處有海風的理想,他當年花不少心思保留該邨獨有的海灣及山勢,力排眾議在沿海的第一期大廈採用長曲尺形建築設計,他說:「『曲尺』設計能盡量讓更多住戶可以飽覽南中國海的海景,我也盡量令屋與屋之間有些空間,配合單邊走廊,通風效果。」
至於後排的大廈,廖本懷堅持盡量避免夷平該處的斜坡,目的是利用山勢墊高後排大廈,使後排居民也有機會望海。而且他還採用當年首次出現的雙塔設計,即兩座四方形的大廈像8字高低相扣一起,他解釋:「當時有則師建議把山剷掉,但我想盡量保留它,特別設計雙塔式(大廈),是高低相嵌,就像補牙一樣,不用剷平它。」
另一設計特色是中央天井、單邊長形走廊,這種設計的靈感來自多層四合院,而且功能性高,空氣會由天井底部流入貫穿整個大廈,達到良好的通風效果;陽光則從上而下灑進各層也能有採光作用,同時在當年沒有保安設施的年代,這種設計有防盜作用,因為通過天井鄰居可以窺視各層情況,起到守望相助的作用。
華富邨共分為一二邨兩期,共有18座大廈,一期大廈是沿海的長形設計,二期則採用雙塔式設計,構建時廖本懷已有大膽目標,「我的構思不是建邨,而是建設一個小市鎮,要自成一角,容納5萬人口。」即使建築規模龐大、造價也水漲船高,但建築團隊建邨時本着「應使得使」的原則規劃,再慳成本也堅持戶戶附設獨立廚廁,以及學校、街市、商舖、茶樓及停車場等社區設施缺一不可,以迎合不同住戶生活所需。
這一份堅持使華富邨久經歲月洗禮後,仍是香港公屋史的不朽傳奇,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客席副教授衞翠芷表示,「華富邨的里程碑地位影響極廣,不單成為日後香港屋邨及私樓建設模式的藍本,更影響了內地住房社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