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風復興 倒轉工廠區
舊區活化遊(上)
土瓜灣、火炭作為典型的工業舊區,本難與建立旅遊熱點沾上關係,但由於疫情到來而「因禍得福」,紛紛打造或以文藝商戶、或以藝術家匯聚為主的深度旅遊路線,並在短時間獲得好評。不過,這對於香港旅遊業整體來說,是否也是一條有效的出路,抑或只是讓疫中「受困」的香港本土市民獲得幾秒青睞呢?
文、攝:胡茜
香港設計中心以土瓜灣、火炭及深水埗三大舊城區為主,打造了一條「文藝復興」式的城中深度遊。香港設計中心業務總監林美華說:「在香港可能有大的主題公園,也可能有很多景點去吸引遊客,但事實上現在我們經常在講的是一些經歷。我們如何吸引旅客重複來呢?其實靠的是深度一些的東西。」由香港設計中心舉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為主要贊助機構的「設計營商周城區活動」,旨在促進創意設計社群、商業及社區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攜手以設計創造共享價值,帶動創意經濟發展,一起建構香港的創意生態。
土瓜灣─舊物保育本「土」風味
土瓜灣擁有18萬人口,面對舊區重建步伐加速,更多中產人口與年輕組群加入社區,加上港鐵屯馬綫開通與毗鄰的啟德新發展區落成將至,商戶營運模式漸見變更轉型。土瓜灣向來凝聚了不同領域的文創工作者,「樂在製造」擔當社區中的聯繫者,透過「出土文物——土瓜灣文化造物出沒」介紹社區中時現時隱、有着不同活動往來的「歇腳點」,讓公眾投入獨特的社區參與模式,包括穿梭土瓜灣橫街窄巷的導賞團、工作坊,以及關於舊物、影像設計美學分享會等,鼓勵公眾轉換慣常視角,重新認識土瓜灣的文化與創意。
文化產業包裝旅遊
「樂在製造」藏匿在安樂工廠大廈之中,由不同製造者和藝術工作者共同建立,各單位以不同媒體及形式創作,卻又能互相交流、啟發和合作。這日,負責人便示範了布袋絲印工作坊,作為製造業興家的地區再展手藝,可說是溫故而知新。
和傳統的中式美景不同,土瓜灣區多是富有香港特色的工業建築,例如美華工業大廈本身便是舊式建築中的代表。它的停車場位置,正是經典港片《英雄本色》中Mark哥落魄地在此替人抹車之處,經過35年,那些字款仍然不動聲色地保留舊日香港特色。位於11樓的「土家」,保留土瓜灣舊日小店遷走後的遺留物,收集了許多關於時光的故事。「這幾年韓國很成功,就是因為他們用文化產業去包裝旅遊這件事,例如在哪裏拍電影,就會變成一個景色。對我們來說,香港也應該用自己的文化去開展創意的旅遊。」林美華說。另外,目前土瓜灣區仍有保留一些舊日的「樓梯底舖」,這些底舖對於現代人來說堪比廢棄荒地,但無用歸無用,建築本身就能訴說出故事,對於珍惜舊日情懷的香港人來說,恐怕比高樓大廈更價值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