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59童自殺亡 六成有先兆

委員會倡加強生命教育 籲家長提高警惕
香港學童飽受學業壓力困擾,近年發生多宗學生自殺事件。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昨發表第五份報告,2016至18年間錄得59宗18歲以下兒童死於自殺的個案,佔非自然死亡個案近六成,年紀最小僅10歲,較2013至15年增逾一倍,學業、家庭和情緒問題是自殺主因。令人痛心是59.3%自殺兒童在自尋短見前曾有先兆,有人竟在作文功課中表達相信「死後重生」的歪理,也有人被家長刪除遊戲或沒收手機而萌輕生念頭。委員會認為學生對死亡有扭曲觀念,加上家長學校未及時重視與跟進,終導致悲劇發生,建議加強生命教育及提升教師輔導技巧,並提醒家長提高警惕。
委員會昨發表報告,分析2016至18年發生、已向死因裁判法庭呈報的259宗兒童死亡個案,其中100宗死於非自然,當中自殺佔59宗,較2013至15年增逾一倍,2017年24名兒童自殺亡亦是十年來最高。2016至18年另有22宗兒童死於意外的個案,包括有2歲童在家人餵食整粒葡萄時哽咽致死;也有不足1歲幼兒因常嘔奶,父母用膠袋套起枕頭方便清洗,膠袋最終卻導致幼兒窒息死亡。
針對兒童自殺死亡個案,委員會自殺個案小組召集人鄧振鵬表示,最多個案面對是學業困擾,其次是家庭問題。有個案自殺前曾與教師通話,在電話中受到教師訓斥,鄧認為通過電話直接責備學生的做法不理想,若能安排面談,可更容易察覺到學生的感情變化,避免意外發生,建議加強教師培訓以提升輔導技巧。
亦有4宗個案涉及沉迷手機或網上遊戲,被家長刪除遊戲或沒收手機後,兒童情緒失控下自尋短見,鄧振鵬認為兒童沉迷網絡遊戲或反映背後受情緒困擾,嘗試透過網絡世界逃避壓力,呼籲父母應與子女保持優質的親子關係,了解子女感受與做法,拉近彼此距離。
對死亡有扭曲觀念
他續指,逾四成自殺亡的兒童生前正接受介入或接受精神科治療,但最終未能阻止悲劇發生;有六成個案曾以不同方式透露死念,例如有學生在作文中表達血腥、黑暗的內容,亦有學生在學校年度計劃工作紙中表達「死後重生」的歪念,但均未引起家長老師的重視。委員會認為學生對死亡有扭曲的觀念,建議加強生死教育,教師應提高警惕,監察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兒童。
另亦有人自殺前,將遺書交予同學保管,要求在指定時間才能拆開,相關情況若能及早發現,或能挽救學童性命。
社署助理署長鄒鳳梅表示,學童自殺原因涉及很多因素,並非單一,包括社會、身心健康等,亦包含突發因素,未來會加強跨專業合作,包括社工、教師、精神科醫生等不同面向,相信若能加強溝通合作,能更全面檢視高危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