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百年古廟 重溫侯王亮節
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是國民身份認同的核心,加強中華文化、歷史以至國情教育刻不容緩。身為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創會會長的邱逸,自小在九龍寨城附近長大,見證着寨城從「罪惡溫床」到現在家長趨之若鶩的名校校網區;而離寨城不遠的侯王廟,亦是滿有故事的地方。在邱逸眼中,這些歷史建築、廟宇,正是最好的「教材」,讓年輕人明白歷史文化並不是沉悶的學科,而是鮮活又有趣的歷史寶藏。 記者 郭虹宇
九龍城的法定古蹟侯王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邱逸分享指,小時候家住侯王道,對侯王廟根本沒有認識,「第一次參觀,只覺廟很小,也不知道當中拜什麼神」,誤以為廟中供奉的是「姓侯的王」。
其實侯王廟緣起眾說紛紜,有指「侯王」本名楊亮節,是南宋國舅。南宋末年,蒙古人來犯,楊保護帝昰及衛王(日後的宋帝昺)南逃,輾轉抵達今日的東九龍,他雖身患重病仍英勇抗敵,後病歿,鄉民念其忠勇故立廟奉祀。楊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所以該廟叫「侯王廟」。另有指侯王為楊二伯公,因曾顯聖救帝昺,後人立廟紀念。
邱逸回憶指,上世紀九十年代時的侯王廟還未經過修繕,非常破舊。當時他對廟中碩大的「鶴」字印象最深刻。長大後,他走上研究歷史之路,知道侯王廟供奉楊亮節只是其中一種說法, 侯王廟是為祭天而設,具體是誰建的、目的是什麼卻說法不一。此外,從侯王廟的修復,亦反映香港的古建築保育情況。
寨城「跳天台」易迷路
該廟最近一次翻修是2014年,整座廟宇新之又新,已不見歲月痕跡,「修舊如舊是很難的,一是資金不夠,且修繕一次需要很多對古建築了解的工人,還需根據資料及歷史去做。假設建築物有百年歷史,修復是修至百年前的樣子?抑或是三十年前?還是最風光的時候?」這都要再三斟酌。邱逸認為在香港文物保育不僅缺乏資金、人力,亦較難得到市民支持。
邱逸指,九龍城有很多故事,其中寨城當時環境惡劣,黃賭毒黑進駐其中。當時他6歲,在他眼中「那是一座圍城,六萬幾人活在約70畝地裏」。他讀半日制小學,放學後就去寨城「跳天台」,「寨城的樓宇都是6層到8層,樓與樓之間很密集,我和朋友在樓頂的天台來回穿梭,既危險又刺激,而在寨城裏迷路也是常事。」
當時啟德機場還在使用,每日約十多架飛機飛過,嘈吵得很,「如果夜晚去機場散步,會看到很多年輕人在機場內讀書,可以說是一大盛景。當時學校、家中都沒冷氣,機場冬暖夏涼,大家就把機場當成自修室。」
邱逸表示,九龍城最有趣的地方是自古到晚清,一直都是教育水平很低及富人不願居住的地方,但經過百年發展,已變成知名校網區,不少富裕家庭為孩子的前途而搬到九龍城居住,可算是滄海桑田。
邱逸原本於1994年入讀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但因鍾情文史,後轉攻港大中文系,是該學系由商轉文的第一人。大學畢業後,他留校任助教,專注研究宋史。攻讀碩士期間,由於表現突出,港大研究院將其題目破格升為博士研究,使邱逸成為港大中文系第一位沒有碩士學位的博士生。